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它的提出以及有关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而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崭新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发展

1982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正式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建设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未来,我们所要继续建设的社会主义,仍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稳步有序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党不断思考和研究这一事业所包含的各方面的目标、任务,从整体或全局上确定推进这一事业的总体布局,并且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先后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规划和部署。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概括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主要内容,并号召我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邓小平同志强调:“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5页)

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70周年大会上,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围绕富强民主文明的目标,明确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要求。这实际上是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出发安排的战略布局。后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进程,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中。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任务和要求,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未完,全文共4478字,当前显示119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