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摘要】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和奋斗目标的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总体布局科学内涵

中图分类号:c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获得的一个最新的重大理论成果,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科学内涵和奋斗目标的新认识。

一、这个科学论断,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认识

我们党为全面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的发展,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提出,要从“总体布局”上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对这条道路成功的探索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对“总体布局”的认识,同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识直接相联系。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逐渐认识到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国防、科技这“四个现代化”,还包括民主法制、精神文明等要求。1979年,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中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仅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从总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因此,在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布局”这一概念。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使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正是根据这样的认识,党的十三大确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同志更是反复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要建设“政治文明”,“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社会建设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因此,多年来党中央逐步形成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未完,全文共3339字,当前显示110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