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让探索成为自觉行为】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目前,笔者遇到这样一件事,一位高三的同学拿着一道高考数学模拟题来找我,问为什么他做的答案与参考书上不一样,是他错了还是参考书上的答案错了,我接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道解析几何题(见变式2与生(7)解法).这位同学是用椭圆参数方程求解的,但是对参数的几何意义理解不甚明了,结果导致了错误.事后,我把这位同学的解法给另几个高三同学看,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此促使我思考:

为什么这么多的同学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查找各种出版社的教案集,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重新设计了椭圆参数方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提出,以求抛砖引玉.

1激发兴趣,生探索之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通过恰当的问题复习旧知识可使学生迅速进入状态,积极思考,激发兴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上的准备.

师:请看幻灯片上的问题,思考可用什么方法解答.

练习:在圆x2+y2=12上求点p,使点p到直线l:x-y+8=0距离最小.

生(1):用数形结合法,由图1知,其最小距离为圆心到直线距离与圆半径的差.

生(2):平行移动直线l:x-y+8=0与圆

x2+y2=12相切,最初相切的直线与直线l的距离,就是所求的最小距离.

生(3):利用圆的参数方程x=23�cos�θ

y=23�sin�θ求解.

师。从刚才各位同学的解法中,你有什么感想。

生(4):数形结合法最简单,生(2)方法比较复杂.

2创设疑问情境,萌探索之芽

“学启于思,思启于疑”,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以对问题的质疑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迈向主动探索.

师:刚才这道题,大家均能积极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劣.现在我将此题恰当地变动一下,看哪一位同学能继续引领大家走向成功的彼岸.

变式1:在椭圆3x2+y2=12上找一点p,使点p到直线l:x-y+8=0的距离最小.

生(2):可以像刚才一样,移动直线l:x-y+8=0与椭圆3x2+y2=12相切,最初与椭圆相切的直线与直线l之间的距离就是所求的最小距离.

生(5):这样运算比较复杂,但刚才最简单的数形结合法又不能用了,要是椭圆也有参数方程可能会简单一点.

师:对,请大家回忆一下圆的参数方程的相关概念,看能否找到求椭圆的参数方程的方法.

3联想辨析――开探索之花

世界充满着联系,也充满着矛盾.已知与未知、现实与需求、正确与错误的联系与交替不时造成学生认知冲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进行联想辨析,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中.

师。很对,那么参数θ又有何几何意义呢。


(未完,全文共3442字,当前显示114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