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江阴现象”剖析:“百强县”江阴的五大经验

第三届全国“百强县”评比揭晓,地处苏南的县级市江阴荣膺“桂冠”。12月2日,江阴市领导班子,马不停蹄地赴京参加了经济日报主办的“江阴现象”专题研讨会。江阴市委书记王伟成,代表江阴市委市政府作了被他们称为“点滴体会”的主题发言,寥寥数语排出一个“数字矩阵”,蔚为壮观。

江阴“数字矩阵”上的每一个数字,都充斥着震撼力。江阴人在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以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二百五十分之一国内生产总值。2002年,江阴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10亿元,财政收入45亿元。目前全市有上市公司14家,被称为“华夏a股第一县”;在这里,有8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在这里,有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20多个。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江阴市经济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1950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亿元;1960年为2亿元;1970年才4亿元;1980年,14亿元;1990年,114亿元;2000年达965亿元。正好是50年代增1亿,60年代增2亿,70年代增10亿,80年代增100亿,90年代增800多亿,呈几何级数增长。2002年工业生产总值超过了1000亿,人均gdp达到4300美元,达到小康标准。

江阴市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引起了新闻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他们称其为“江阴现象”。

状元县披露“五大经验”

为什么会出现“江阴现象”。王伟成的“点滴体会”,概括起来只有十个字:“机遇”、“开放”、“创新”、“统筹”、“民本”。

机遇:敏锐捕捉机遇,及时用好机遇;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牢牢抓住了四次重大发展机遇,实现决策的最大效益

第一次是发展乡镇企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当时的江阴县委决定“大办乡镇工业”。1990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达28亿元。


(未完,全文共2427字,当前显示78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