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论潮汕“工夫茶四宝”

摘要:“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独具特色的名片,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汕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漳潮”之地已有茶事盛行。遗存于韩江流域大量古代“东南之茶器”出水被发现的事实,充分佐证了潮汕茶艺源流“本诸陆羽茶经”之说。文中重点针对“工夫茶四宝”在历史上如何形成;历代名器的工艺特点;功用上如何与茶艺相得益彰等方面,通过文献与实物做了考证与论述。提出:“潮汕工夫茶”之所以能经久享此盛名,拥有配备精巧的“工夫茶四宝”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成因。更为重要的是“潮汕工夫茶道”它尚古风,存禅意,讲究天人合一,归于自然。施艺会友,尊礼不拘小仪,敬上致力和谐,充盈中华传统道德与文化精神。其用器可用“精、雅、洁、文”来概括,寄托并承载了中华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堪称为中华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之一。

关键词:潮汕文化;中华茶道;工夫茶四宝一、茶道器之源

中华民族用茶历史久远,至少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最早发现茶、最懂得用茶、最精于品茶的民族。中华茶艺成熟则始于唐代,陆羽撰写《茶经》名篇,为茶道旷世经典。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有一

套完整的皇家鎏金银器茶具,配备精良,造型及纹饰极为华美,见证了盛唐茶道诸法已具备。﹝图1﹞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也是不争事实,在唐代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博大精深的大唐文化,至此茶艺始在日本上流社会流行。日本极为推崇来自中国的茶艺器皿,将其称之为“唐器”。图1.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皇家茶道银鎏金器具。引自《隋唐文化》204页,学林出版社1990.11唐宋时期民间茶事则多用陶器,将烹茗陶壶称之为“急须”,可视为中国烹茶器最早明确的名称,有出土文物与文献可考,日本茶道至今仍有引用此称谓。(关于“急须”名谓举证引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之水所著《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①.北宋黄裳《龙凤茶寄照觉禅师》有诗句云:“寄向仙庐引飞瀑,一簇蝇声急须腹”。其下自注曰:“急须,东南之茶器”。又其《谢人惠茶器并茶》也有句“遽命长鬚烹且煎,一簇蝇声急须吐”。“急须”即是形容短流之侧设有横长直柄的陶壶。在唐代长沙窑制品中较常见。或有在横柄上作“龙上”二字者,也似铫子,“上加踞龙为攀”之意。﹝图2﹞

图2.唐代.长沙窑壶或有在横柄上作“龙上”二字。引自《古诗文名物新证》442页杨之水著。紫禁城出版社2010.10长柄有隔热功效,苏轼“龙头拒火柄尤寒”诗句,赞的是长柄不会烫手之功用。根据笔者多年在民间进行田野调查考

察及采集到的潮汕古陶瓷,发现唐代的梅县水车窑与潮州北关窑,均出土或“出水”有相类似造型的青釉长柄壶,在梅县采集到的青釉长柄汤壶,壶把由大至小如长角状,流畅的孤线,个性张扬,握手感甚佳,非常符合现代人体工学,角状长柄为其它窑口所罕见,堪称为唐代典型的“东南之茶器”。﹝图3﹞

图3.唐代.梅县水车窑青釉长柄壶,失盖。郑鹏建藏。陆羽在《茶经》四之器条目论述中,对唐代各瓷窑烧制的“茶瓯”进行了评判,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冰”而益茶。这种审美价值趋向几乎影响了唐代所有的制瓷业。由此,全国南方大多数窑场烧制的瓷器大都以釉色“千峰翠色”为追求的最高景界。唐代梅县水车窑与潮州窑所制青瓷“茶瓯”亦追随越窑秘色,不重纹饰。此类青瓷“茶瓯”造型为斗笠型,玉璧底、葵口四出棱,大小不一,釉面开细纹片,玻璃质感极强,温润似玉。近二十年来因建筑用沙所需,采沙船在韩江“搭沙”时捞出甚多,大小不一,口径大多在十四公分左右。﹝图4﹞


(未完,全文共10596字,当前显示14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