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日夜书读后感 日夜书读后感.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日夜书读后感

韩少功的《日夜书》是其经历知青岁月30年后所写的一本书,这次的写作和他以往的作品大不一样,和其他写知青的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不一样。通过韩少功和刘复生教授关于《日夜书》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韩少功先生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本书,以及他为什么时隔这么久才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呈现知青题材,在韩少功先生看来,他认为有两种东西是最不好写的,一种是他不熟悉的,另外一种就是他特别熟悉的,而关于知青的题材则属于后者,因而他才会过来这么长时间才来想写一本长篇小说来回忆知青岁月,他希望通过时间的过滤,能使他尽可能的撇下自己的轻率判断,从而希望对他所经历的知青岁月有个更加公平、更加客观的评价。

一、叙述的零散性韩少功的这本《日夜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叙述的零碎性。作者自己也说过他这本书的写作得助于小安子(安燕)的部分日记,还有其他朋友的有关回忆,因而就不可避免的使这本书的某些故事感觉就像是穿插进来的一样。整本书初看下来感觉是非常零散的,往往是上一章节是在叙述这一个人,而下一章节却又在叙述其他的人或事了,而且这些人或事在某种程度上说并没有联系的那么密切,有的甚至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说这本书的写作主要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主的,而且作者在叙述这些人物的时候也并不是先把这个人物的经历写完,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读者如果不认真看的话,也许会觉得书中的某些情节时间顺序是颠倒的,会给人混乱的感觉。例如文中前几章写了姚大甲,接着又写了小安子,在写小安子的时候又提到了郭又军、贺亦民、丹丹等,有时在前面写了某个人物的命运结局,在叙述到后面时又会对这个人物进行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很混乱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作者叙述的零散性决定的,但我对这种写法是推崇的,因为这样一来,反而更加可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人的思绪本来就是漫无边际、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过于精确的去雕琢文本叙事框架,过分强调遣词造句,反而会显得呆板刻意,会失去故事应有的自然流畅,而且这本书所体现的零散性也体现了作者韩少功心中的真实感受,作为一个经历过知青岁月的后知青,他清楚明白那个时代的种种情况,任何一点关于知青岁月的线索都可能使作者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都可能使作者发出万千感慨。因为他的这种叙述的零碎性也体现了他对知青时代的深深感触。而且作者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还往往加入自己的感触和作者正经历的这个时代的一些影像,如书中提到的准精神病、器官和身体等情节,这些都是发生在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因而这更加加深了这本书的叙述零散性。


(未完,全文共4579字,当前显示104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