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六朝时期佛性论思想及其流变|六朝志怪主要思想内容

【内容摘要】

中观般若学和湟檠佛性论为佛教的重要内容。传人中国后的早期佛教以中观般若学为主。由于中国传统心性思想的特点和中国固有神性观念的影响,后来中观学逐渐被以心性为主的涅粱佛性论代替。涅檠佛性论以如来藏佛性为特征。如来藏佛性论调和了真心妄心之争并与阿赖耶识论融合,适应了当时社会需要,使涅桀佛性论得以普及。如来藏佛性论符合中国人的心性思想习惯,有利于人们进行成佛向善的修行努力。

【关键词】

佛性中观般若学涅椠佛性论如来藏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19--04

一、何谓佛性

佛性,为众生的清净本性、如来性、觉性,即众生成佛的因性、可能性。古印度龙树《十八空论》:“佛性者,即是诸法自性。”正因众生具有佛性,才有修行解脱成佛的可能性。就理、体而言,佛性、法性、如来藏、心性、真心本无异义。《宗镜录》言佛性为“在心称佛性”、“在境称法性。”日而此本性自我,则为本我之佛性。

《大般涅桨经》是一部比较有代表陛的关于众生佛性问题的经典。其思想的核心是:“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般涅粱经集解》第一八卷讲到:“本有佛性,即是慈念众生。”“佛性即我”。《大般涅巢经集解》第一九卷讲到:“虽复受身万端,而佛性长存。”涅粱本意为寂灭,灭度,为修行达到的一种超越生死的至高境界。后来随着部派佛教的理论发展,涅粲的外延逐步扩大,成为与佛性平等的概念。因为有佛性才可以实现涅桨,故称涅檠佛性。《大般涅粲经》把涅椠分为常乐我净四德。“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大般涅檠经》卷第二)

瑜伽行派、法相唯识宗认为众生皆具佛性,这种众生本具的佛性为“理佛性”。此外,众生还有众生通过修行,去染求净,从而成佛的“行佛性”。《佛性论》以佛性的不同显现把佛性分为两种:自性中本具的“自性住佛性”;以修行而得的“引出佛性”。(《佛性论》卷第四)《佛性论》除讲到以上两种佛性外,还另立了成佛时圆满显现的“至得”佛性。


(未完,全文共2813字,当前显示8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