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基础教育领域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pdf]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

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

x

刘精明

摘要。把握教育不平等的变化方式与变化条件是推进教育公平不可或缺的研究工作。因能力分化和结构授予所导致的机会不平等具有不同的变化机制,而家庭资源因其禀赋差异对两类不平等的影响各有侧重,为此,家庭资源可区分为内生性与外依性两种类型。基于第三、四、五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就1976年至2000年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机会不平等及其变化进行的实证检验表明,内生性家庭资源因其较少受外部社会条件和社会过程的干预,它们导致的教育不平等将是持久而稳定地增长的;而外依性家庭资源对机会不平等的影响则可能因教育扩展或其他大规模的平等化社会过程而下降,也可能在相反的社会条件下被强化。

关键词。基础教育机会不平等先赋性资源作者刘精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从1976年“拨乱反正”至1982年这段历史转折期,中学阶段教育机会持续下滑,直到

1980年代中期才开始回升。如1978年小学毕业升学率已达到8716%,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

4019%(在恢复高考的刺激下,初中毕业升学率在1980年一度高升到4519%)。但由于教育结构和

管理模式的调整,到了1982年,两个升学率分别降至6612%、3213%。新一轮机会增长是从1990年开始的,到1994年前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开始恢复到1978年的水

平。从总体趋势看,199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机会供给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

2000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初中毕业升学率超过

50%,高中毕业升学率达到7312%;高校大幅扩招也在1990年代末出现。1976年以来的这

些变化不禁使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早年机会供给下降的时候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

似乎置若罔闻,在教育机会不断扩大的今天却反而对教育公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不满情绪越来

越多呢。机会扩展时的教育不平等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同样的问题在国外学术同行中展开了一场仍在继续的持久争论。最初关于这一问题的“现

x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煜博士对本研究所提出的批评和建议;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

意见。本研究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资助,特此致谢。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6》,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年

·101·

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

代化假设”认为,伴随现代化、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基于社会出身的教育不平等都将下降。后

来的“再生产假设”则坚持教育是社会精英阶级为抢占较好职业位置而排斥其他社会阶级的工

具(教育具有维持精英再生产的能力),但也不排除,为将统治体系中的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给其

他阶级的社会成员而推广、普及最为基本的教育。因此,较早阶段的学校教育扩展将降低基于出身的不平等,而较后教育阶段的升学因与劳动力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所以社会出身的

影响上升。“不平等最大化维持”(mmi)假设从“再生产假设”的前半部分(即教育是未来劳

动力市场上的社会排斥工具)出发,进一步强调排斥者的主导性作用,认为教育扩展本身就是

优势社会阶层为占据较好职业位置而推动的一场教育变革,因此机会扩展过程中不平等将最大

程度地维持抑或有效地维持。此外,还有一些从生命历程与社会制度变迁角度提出的研究假设,都从不同侧面深化了“再生产假设”的内涵,并有较严格的实证支持。


(未完,全文共8463字,当前显示150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