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地质工作楷模事迹材料五篇

【篇一】

星辉璀璨,高山仰止。

在**省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这个名字绝对当得起这8个字。

60多年来,从青丝到皓首,他不辍躬劳于**这片塞外热土。连绵青山之间,付完韶华付余热,他为地质事业奉献了全部的汗水与智慧,浇灌出累累繁花硕果。

**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省地矿局找矿突破奖、**省最美地质队员、地质找矿突出贡献专家、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一项项荣誉背后,是他6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跬步叠积。

辞别城市入山林

为报祖国燃青春

时至今日,**还常常想起19岁的那一天。

那是1958年,他刚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不久。那天,他背着行囊,只身踏上南下的列车。回头,笑着挥手,作别父母、作别家乡,随着铁轨一路奔向**、奔向梦想、奔向深隐于青山下的丰富宝藏。

**的父母是搞个体经营的,亲戚多在学校任教,家庭整体条件不错。相较于背井离乡到一个陌生地方艰苦创业,他本可以选择留在长春找份安逸的工作,开始一生宁静富足的锦瑟年华,之所以自讨苦吃奔赴远方,一半源于心中的地质梦想,另一半则是为了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国家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

当年的地质队是名副其实的“寒门”,技术落后、设备低端、物资匮乏。青春的岁月,整日远离尘嚣与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对于一般年轻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然而,**却总能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中找到乐趣,将枯燥乏味的探矿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他积极乐观,专拣苦差事做——远离市区常年在外的项目他愿意去,枯燥乏味、劳腿压肩的活儿他抢着干,一边干一边琢磨,不厌其烦地向带队师傅问长问短,丰富知识成了他生活中最美的滋味。

1979年,**40岁,已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儿蜕变成稳重的中年人,也早已从当年的新手成长为业务骨干。同年,由他主持的“黑山72-73号铁磷矿勘探”获得了地矿部找矿四等奖。

“你付出了人生中最珍贵的20年换来这个四等奖,代价有点儿大啊。”有人这么跟他说。他笑着回道:“我已经很幸运啦,还有更多的人在地矿业默默奉献一生都没得过奖呢。”

苍龙日暮还行雨

老将高奏凯旋曲

叮叮当当、敲敲打打,不是锅碗瓢盆协奏曲,而是**与**黑山区域的矿石在“唠家常”。年华如水,抟沙转烛间,又20年过去了,他到了退休的年龄。

为地矿业奉献了40年,专业成绩难以计数,自己也已经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理说,**可以功成身退了。但深沉挚爱总是难以割舍的,在后辈同仁的挽留下,他推辞掉雪片般飞来的顾问邀请函,选择继续留在地质四队发热发光。

返聘回岗,**一如往常般严谨,工作起来比年轻人还拼。关键时刻,他总能凭借多年积攒的经验和技能“一针见血”解决问题。

2007年,对“低缓磁异常区”大乌苏南沟的勘采重任交到**手中,这是块儿难啃的骨头。他审慎对待,在对建队以来大庙至黑山一带的资料进行重新梳理后,多次带领队员实地勘查,集中会诊研究勘探路径,接着,锁定磁异常反应最强烈的点位,经慎重、科学论证,冒着如果打“白眼”就白扔200万元的风险,打下了第一钻。

这第一钻不仅暗藏风险,还风波连连。预设的500米未见到矿,加深至800米仍未见到矿,失败的阴霾笼罩,放弃的呼声开始响起。这时候,**第一个站出来,要求继续打,“打着矿,我没有别的要求;打不着,风险我来担。”经多次慎重研究和调整,钻孔一再加深。钻进到1070米处时,终于见到第一块儿钒钛磁铁矿石被提取出来。

在场的地质四队人无一不热泪盈眶,不在场的地质四队人听到消息后也都激动不已。不容易啊,费了多少的艰辛,大乌苏南沟这个沉睡多年的钒钛磁铁矿床终于露出了真容。


(未完,全文共18222字,当前显示14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