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空间的转移与建构 空间的转移与建构.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空间的转移与建构

——赵力对话旅美艺术家向阳

2010-07-2015:37:45

来源:《艺术财经》

q。1987年前后整个中国艺术界,包括工艺美院、中央美院都在做先锋实验的东西。那时候当代艺术对你有什么影响,或者已经朦胧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a:其实我们从小学习美术,接触的就是西方艺术:从画素描色彩,到梵高、塞尚。到工艺美院后就有了德库宁、安迪·沃霍尔,而且当时每年都有外教来讲课。我当时接触最多也最喜欢的是一些现代雕塑,看到后觉得这好像是我要做的东西。

q。也就是说从那时开始你已经不满足于平面的感觉,而试图追求空间的想法。

a。那时候想法很抽象,仍停留在绘画的平面概念。我喜欢抽象雕塑、装置一类的东西,但完全没接触过,只是特别强烈地想要去表达空间的、雕塑的、立体的东西。后来就要考虑怎么去做。1998年刚到美国时做了一批大理石雕塑,我才知道雕塑和绘画这么不一样,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具体的雕塑行为。喜欢或者说向往与真正去做完全是两个概念。

q。你是90年代末去的美国,和陈丹青、袁运生那一代在80年代初期去美国完全不一样。你觉得两地有差异。

a。差异很大,刚去的两年非常不适应这个差异。我大学成绩很好,受袁运甫赏识。毕业后去艺术研究院读中国画理论,后来又做影视,但是去美国时在本质上我已经对自己从事的东西烦透了。一过去后此前的一切都不成立了,就像一个陌生的东西要重新建构。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一想到重新建构就非常不适应。一方面还没完全把握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想迅速扔掉之前的东西,太痛苦了。

q。这种转变、适应和重建是慢慢建立的,现在看来,两年时间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a。我接触西方艺术很早,后来又接触中国的,其实材料都已经在手上,但对如何建构自己的东西很迷茫。两年中我拼命地跑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把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艺术展览完完全全看了一遍,看他们有什么,然后思考我要建构什么。其实真正改变我的是环境,每个人的转变都有一个特定的方式,我的方式非常残酷。刚去的时候白天在餐馆、装修队打工,晚上累极了,还要泡个澡,然后穿上西装去参加自己的开幕式,这种反差经常会有。

q。这时候你的展览主要在哪儿做,是什么类型的作品。

a。在画廊,我因画廊邀请而去美国,1998年,展出从国内带去的油画,属于比较现代、抽象的。当时在全美第四大的费城报纸上,一个以前写过安迪·沃霍尔的老评论家还写了评论文章。当地评价还可以,展览没有间断,卖得也不错,但是自己觉得没意思,因为我对那些作品已经没兴趣了。我一直在考虑空间转移的问题,这个想法在到美国后更强烈,因为我本身也在转移。美国对我就像面隐形墙,亲切又陌生。好像把你扔进一间装了1000个人的屋子,每个人发你一把短刀,互相捅;活下来的再上一层楼,继续捅;直到最后一层,活下来的被供起来。随着认可度越大,曝光率越高,处境也越好,慢慢到现在就比较容易了。我不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像是被扔在那儿,在那儿发芽、自己生长。

q。2000年左右有了一个新开端,之前无论抽象或具象,你作品的概念还是比较纯粹,而这时的作品开始关注时事,为什么会有所转变。


(未完,全文共25741字,当前显示127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