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

《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也是一部传记片。不是说这个电影的内容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而是指它的叙事方式和文本特点与一般娱乐片的差异,同时作为一部关于萧红的传记片,《黄金时代》是对既往全部传记电影的颠覆。

不能说《黄金时代》在电影史上完全超越了我们的艺术经验,评价《黄金时代》的主要困难会在于,它出现在了当下中国的电影院氛围当中,这将是中国院线系统的一次文化奇遇。

近几年我们正经历一场“保卫电影院”的运动,人们已逐渐重新习惯电影院观影,这个影片的出现是对这个文化系统的拓展或考验。

关于“知识分子电影”,主要是对《黄金时代》文本形式的判断。它具有明显的实验性。它最被注意的形式特征是编剧李樯设计的间离手法的使用。电影里的演员正沉浸在1930年代的生活情境中,顷刻又走向摄影机,直接向观众致辞。许广平(她的扮演者是丁嘉莉)在厨房里劳动,忽然在转身后发现了摄像机,又向摄像机走来,开始对观众倾诉自己的想法——她说萧红太孩子气了,她的不停拜访已对鲁迅的休息形成了干扰。

一般电影严禁演员的眼睛直视摄影机,怕造成梦醒的效果,而这里则是不停打断观众的梦境,干扰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沉浸。对于那些惯于和电影角色进行认同,并通过角色体验人生,进而渲泄自我生命情绪的一般观众来说,这个过程被阻断了,这将是观看《黄金时代》的第一个需要跨越的门槛。《黄金时代》无法满足一般性的享乐主义,也不追求激发观众内分泌的初级娱乐性,它对于观众的理智和精神性提出了要求。

这部电影还是对观众记忆力的考验,由于它的3个小时的片长,也由于它复杂的叙事时空。这不是一部单一视角的电影,它让民国时期的诸多文人如聂绀弩、萧军、端木蕻良,甚至萧红都对着镜头直接讲话。这些台词大多有档案性渊源或文本的出处,另有部分台词乃编剧的添加,但是这一部分需要专家才可以鉴别。

不同历史人物的回忆时常存在着事实认证上的矛盾,电影把萧红离开萧军的原因,根据萧军和端木蕻良的描述分别进行了影像再现,然后并置于影片中。关于萧红如何带着身孕逃脱哈尔滨宾馆的那一段,电影将老年萧军(他从未与萧红结婚,但是却最被文学界认为是萧红的合法丈夫)的回忆文字作为画外音使用,但是电影镜头呈现的却是萧红本人的记述,我们在银幕上看到萧红趁哈尔滨大水,自行跳窗逃跑。

不同人的讲述互相补充,也互相拆解。老年萧军、中年萧军和青年萧军的讲述一起在电影里涌现,有的以画面的形式,有的则以声音的形式。这种复调型叙事带来了丰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也同时让电影的历史发现活动似乎充满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感。

而这种做法的来源,我相信并非单单为了形式创新,或为了实现布莱希特的美学,它其实来源于创作者的一种谨慎的历史观,也来自于其面对历史素材时无奈却坦诚的态度,它裸裎了自我的认知边界,在历史结论方面显得十分节制。

这种做法曾导致我的误解。其实我看过本片两次,两次观感非常不同。

第一次观看时,我对于三个小时的长度感觉不适。它本来要求极高的专注度,但是由于当天身体不适,我一直期待影片的结束,因此忽略掉了很多细节。我当时认为本片在历史上采取了过于无为和虚无的态度。我坦白地向主创表达了我的意见,虽然我仍然认为这部影片是一个“作品”,由于它整体的均衡感,以及其形式创造的前卫性和完成度。须知并非所有电影都称得上“作品”,即使你票房很高。


(未完,全文共24016字,当前显示13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