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谈谈一年前的“鲁迅大撤退”

文新院08汉语言文学

b08022004

陈婷婷

对于鲁迅作品从中学课本中的“大撤退”,各方各执一词,有同意有反对。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撤离不失为一种教育上的突破。我对鲁迅作品中的“错别字”印象深刻,但老师从来都说是“通假字”。中学的时候就经常想,为什么他的“错别字”就是“通假字”,而我的错别字就是错别字,考试的时候还要扣分呢,多不公平。在我的记忆中,似乎爱好鲁迅文学的着实不多,即便是那些中学就展露文学青年气息的几个,也无多少好感。作为一个80后的我,都对鲁迅作品谈不上喜欢,更何况现在那些追求个性、标新立异的90后、00后呢。

现在的中学生,甚至是小学生就要接触鲁迅的作品,要分析句子的潜台词,某一个字或词在句中的作用等等,试问一个中学生,没有多少社会阅历,没有多少自己的思想,真正能理解能被灌输的又是多少。他的文章生涩难懂,上述的这些都是要结合鲁迅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深层次的去理解的,中学时期我们做过的这样的题目数不胜数,意义何在。也许鲁迅先生在写这些文章作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想过是否有那么多的意义,只是一个时代的特殊性成就了他和他的作品。鲁迅先生所要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抗衡,文字是一种无形的工具。而现在的时代特征是宽松的,现代化的,与作品背景相隔久远,中学生们无法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去接受那个远离他们的时代的想法和故事,因为逐渐在心理上的远离也是必然的。鲁迅先生的那些思想是比较沉重而又深刻的,对他作品的深入探求即是对时代的了解,拉近与之的距离

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学、文化中存在的意义。意义是有的,贡献也是有的,只是对于作品的传播,是不是也要考虑下接受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现代的社会,中学生受教育的途径可以有很多,不仅仅只是局限在了学校,可以是书店、网络、报刊等等,一种知识的真正积累,首先是要有兴趣,如果没有兴趣,何谈记忆,并且不会忘记。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学生已经对鲁迅作品没有了兴趣,这才是最可悲的,因此,对于鲁迅作品的这次“大撤退”,也不是没有益处,而且例如《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已经在书本中停留的较长时间,这次的撤退,可以让学生接触新的作家极其作品,接受新的思想,也没什么坏处。再说,这么多年下来,也许老师们教得也都“审美疲劳”了,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同样的教学内容,能不枯燥。

还记得一年前在校内微博上那条被许多人疯狂转发状态,“那个叫鲁迅的终于滚出教科书了”,仅仅一个“滚”字,就可见大家对鲁迅是有多么深恶痛绝,多么愤恨。也难怪,倒不是因为他这个人让人如此的痛恨,而是他的作品,让无数曾经中学时期的我们十分痛苦,句子又难背又难理解。鲁迅先生之所以被请出教科书,还有个原因就是,当今社会已经不需要思想武器去对付敌人,现在需要的是对光荣事迹的赞歌,营造和谐社会。所以这次的“鲁迅大撤退”在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大多中学生的心理的,但还是那句话,我并不否认鲁迅作品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因为他确实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一定的贡献意义。

第二篇:鲁迅撤退鲁迅撤退个人解

最近作阅读,读了很多评论关于教科书删鲁迅文章这个问题,有感而发,说一下个人见解。我觉得这个争论,其实也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


(未完,全文共10196字,当前显示13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