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余华小说的戏仿

论余华后期小说的苦难史

——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3班张洁2010010308摘要:余华后期的作品惯于表现人生的苦难与死亡的威胁,让主人公在最大限度的压迫下去展现主题,但是,这些安排无一不为了使人性遭受锤炼,为了让人性的光辉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面对无边的人生苦难,他开出的药方就是:“活着”,在活着的过程中去消解一切对于人的生存不利因素,在活着的过程中实现人性的自我超越。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余华后期小说的苦难史。

关键词:余华苦难

一、引言

“在大字报的时代,人的想象力被最大限度的发掘了出来,文学的一切手段都得到了发挥,什么虚构、夸张、比喻、讽刺„„应有尽有。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学,在大街上,在越贴越厚的大字报前,我开始喜欢文学了。”①余华从这样的形式喜欢上文学,注定了在他的作品里有深藏在冷漠叙述下的对人性的拷问和关怀,有灵活鲜润的人文特色。作品从简单走向真实,以包容和尊重化解了现实的丑恶和阴险,让我们知道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活着是多么的不易,又是多么的伟大,它映射出整个中国民间对于苦难的坚韧从容的态度。

二、苦难的记忆

比较余华对于苦难的描述,它们大都采用一种“个人化”的叙事方式,他抛弃了传统小说中那些用整体主义、集体记忆和社会公论来写作的方式,转而关注以单个生命或是单个家庭为主体的生存状况,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来展现一种民间的态度和精神取向。这些小人物都具有一种内在的乐观和强韧,它不同于鲁讯及“五四”启蒙主义传统的社会公德论和人道主义态度,小说里的沉静安详体现了中国民间对于苦难的坚韧从容的态度。历史被启蒙知识分子描述为流血和牺牲,在余华的小说里则是物质贫困和生活苦难的永恒记忆,是生命与死亡的不断循环。

余华的小说几乎无不涉及死亡,死亡与人同在,如影随行,它成为了这个生本不乐的人间苦难堆积的极致。《活着》一家八口就死了七口,福贵就是在死亡的无处不在、反复光临的情况下体现人的生存意志,对苦难承受的耐力与韧性。然而,即便是活着,也要艰辛的付出和不懈的努力。《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为娶妻、为儿子回城治病、为家人在饥荒的年月打一次牙祭、为自己作自主的人的唯一的一次情欲张扬,面对死亡的阴影(阿方因卖血涨破膀胱、根龙因卖血而死),仍然一次又一次卖血,一次又一次向死亡挺进,以对抗不幸和苦难。《兄弟》中李光头兄弟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火车站父亲的死亡场景,以及孙伟被剪发时的突然死亡,孙伟父亲的奇特自杀法等。作者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以死亡为镜面,对普通人命运遭际的思考与陈述,实际上也是表达余华对苦难的批判态度,那就是在冷静笔调的背后,我们看到的主人公对待生活的坚韧态度。作品中的死亡是虚构的,但是它是余华对现实理解的真实,它放大了苦难对人的无孔不入、无时不在、不分巨细的入侵,也集中了作家对人的理解及其命运的关切。


(未完,全文共3727字,当前显示119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