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砌体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混凝土结构事故分析处理课程研讨会

会议纪要

14土木转本1班第2组

第三次会议

开始时间:2017年9月28日16时结束时间:2017年9月28日18时地点:2403教室

参加人员:王勇凯等全组成员主持人:魏成记录人:魏成会议内容:

魏成。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关于混凝土结构事故案例的分析”,下面大家结合具体案例自由讨论自由发言。

案例一:

王明君:我先提出第一个案例:广东惠州市某学校教学楼工程为六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9080m2,抗震等级三级。基础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基础及主体均采用强度等级为c30商品混凝土,由本地一家商品混凝土厂提供,运距约为5公里。外墙采用mu10多孔砖,内墙采用mu2.5空心砖,合同约定基础以上总工期为140天。

结构封顶之后,施工单位对第四层竖向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用回弹法检测,发现回弹值不符合设计要求。根据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检测报告,该层柱28d龄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代表值为24~27n/mm2,不满足混凝土强度验收要求。经计算,截面为500×500mm的中柱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部分边柱承载力也不够,不满足设计要求。

李仁泽:下面我来从事故的调查结果角度分析一下事故发生的原因:(1)出现质量问题的混凝土于7月某日浇铸,当日气温24~30℃,排除气候因素的影响。(2)混凝上运输过程与施工操作规范,无异常情况。

(3)事故混凝土颜色与正常混凝土无差别,可排除粉煤灰完全替代水泥的可能性;据现场检测和厂家对该批混凝土配合比记录,该批混凝土配合比满足要求。

缪苏徽:我来补充几点:据现场的施工人员回忆,该批混凝土的流动性特强,混凝土凝结缓慢,混凝土强度发展慢,养护过程中出现异常颜色的液体。还有就是厂家反映其采用了缓凝减水外加剂,具有缓凝和减水两种效应。

王勇凯。从以上两位同学的分析不难看出由于第四层柱混凝土外加剂超量引起了强度严重降低,柱承载能力无法满足设计要求,属于施工质量事故,需要进行加固处理。

沈亮。我来说一下本案例中加固处理的原则,本工程采用的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只是暂时阻碍了水泥水化反应的进行,延长了混凝土拌合物的凝结时间,并未从本质上改变水泥水化反应及其产物,对混凝土构件强度的损害并不严重,无须拆毁重建。且四层结构柱的外观完好,混凝土具有一定承载力,宜进行加固处理。由于本工程工期限制较严,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充分考虑工期因素,并按照结构安全、施工可行、费用经济的原则,决定对事故混凝土采用外包加强的处理方案。

吴浩洋:根据加固处理的原则,在查阅相关资料后,为妥善解决好新旧混凝土接缝处的结合和尽量减少处理过程对其它部位的扰动,加固施工主要采用如下工艺:

(a)原柱表面凿毛,柱棱角凿成圆弧,用清水配合钢丝刷将柱表面清洗干净。(b)由上向下往一个方向旋转,将φ4钢筋紧紧地缠绕在柱核心上,螺距必须符合前述要求。绕几圈后,将φ4钢筋点焊在Φ25纵向筋上,要防止φ4钢筋烧熔或截面削弱。

(c)检查缠绕后的螺旋筋,发现有不紧固处,用钢楔楔紧。

(d)在柱核心与螺旋筋表面抹一层高强度水泥浆,然后自下向上按螺距填塞高强度细石混凝土,边填边仔细捣实。

(e)检查合格后,抹水泥砂浆保护层,并压实抹光。

刘李锐。在混凝土处理过程中,应该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结论。本次事故是由于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导致,因此在施工工程中应注意加强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的观察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避免日后进行复杂的加固处理。

案例二

魏成。下面进行第二个案例分析,请大家自由讨论。


(未完,全文共4678字,当前显示147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