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发展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我国农村人口7.96亿人,农村劳动力4.91亿人,乡镇企业和私人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1.43亿人,从事个体经营的农村劳动力0.26亿人,从事农业劳动的有3.4亿人。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我国农业部门仅需要劳动力1.96亿人,因此,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44亿人。这是个绝对的静态的数据。考虑出生人口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发展对耕地占用和沙漠化对耕地的吞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将以600万人左右的速度递增。可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转移任务十分艰巨。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来看,我国已形成了一种多渠道、多元化的转移局面,但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诸多困难。

(一)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明显减弱。其主要原因是:(1)乡镇企业在发展初期,资本有机构成低,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加剧,迫使乡镇企业采用新技术、更新设备,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弹性下降。(2)“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导致乡镇企业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据统计,我国乡镇企业的92%分布在农村,7%分布在建制镇,1%分布在县城或县以上城市。这种分散的布局阻碍乡镇企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战略转变,同时也使乡镇企业丧失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3)乡镇企业自身增长速度放慢,吸纳劳动力人数减少。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僵化以及国家政策的优惠,我国乡镇企业在初期得以长足发展。但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乡镇企业发展遇到重重困难,增长速度逐年下滑,增长乏力。相应地,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逐年下降。

(二)城市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大中城市曾经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不仅自身获得了收益,也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城市本身所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其原因是:(1)城市本身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我国传统的城市就业制度,使城市中隐藏着大量的隐性失业者。随着市场就业制度的逐步实施,隐性失业日益显性化。2001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登记失业人数为681万人。往后,随着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国有企业将有更多隐性失业者被释放出来并流入就业市场。同时,国家行政机构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调整也将释放几百万分流人员。2004年有280万高校毕业生毕业,以后每年毕业人数将比这个数字更大,其中绝大部分竞争城市就业岗位。城市严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空间日益缩小。(2)“城市病”日趋严重。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城市病”,即由于城市的外部成本承担主体不明,城市对人口的吸收过度,超过其规模,从而出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和环境污染。由于受投资主体和资源的限制,我国城市规模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扩张,“城市病”将日趋严重。“城市病”的存在客观上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再成为城市的受欢迎者。


(未完,全文共5066字,当前显示146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