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清明节感悟8则 清明节感悟8则.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清明节感悟8则

(篇一)

清明将至,满眼春日光鲜、桃夭缤纷,也时常想念杜牧诗中雨纷纷的断魂时节。其实,旧日清明不仅祭祀亡人而已,也是人们踏春巡幸的好时光。男女老幼倾城出游,折花戴柳,放风筝,做游戏。如此才称得上沽酒杏花村的“清明佳节”。

清明节源自古代的寒食节。传说春秋时期有位杰士名为介子推,辅佐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十九年,曾在重耳饥困时割股献肉。后来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就是著名的晋文公。介子推不愿沉溺利禄,与老母隐居绵山(今**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请介子推下山做官屡屡遭拒,不得已放火烧山迫他就范。烈焰中介子推与老母抱树而亡,树洞中留下遗书:“割股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痛悔不已,下令以焚山之日为“清明”,之前三日禁火为纪。断火期间,家家食用之前准备的糕饼,即为“寒食”。

焚绵山的故事不见于《左传》与《史记》,是后人对断火寒食此种习俗的附会。《周礼》已载:“司煊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祭拜坟灵初无定例,后世逐渐将扫墓与断火寒食结合起来,到唐宋时期形成礼制。《旧唐书》载开元二十年敕云:“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沿,寝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坟,编入五礼,用为常式。”

至于“清明”,乃指春生之际天地新萌的纯然,所谓“万物洁齐而清明”。寒食的习俗渐行渐远,而清明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会)、十月初一寒衣节成为传统祭奠的三大节日。

清明时节春意始浓,人们祭扫之余赏景娱情,衍生出独具风致的清明游乐文化。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和图》即为汴梁风物繁华的写影。明末清初张岱的《陶庵梦忆》所记扬州清明云:“长塘风草,走马放鹰;高阜垂冈,斗鸡蹴鞠;茂林清越,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

老北京人清明之日必然戴柳、放风筝。民间谚语。“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古人相信柳木可以避邪,即逢鬼节,自然要提防“野鬼出没,讨索代替”。新柳青青,亦是好妆点。且看“二八鬓头柳苟新,知是廓外奠茔人”。祭礼已毕,取出琉璃厂精工细制的彩纸风筝,乘风齐放,云间竞胜,将人世的繁难一捻放到九霄云外。

而今清明节的内容太过寡淡,烧纸自不提倡,花祭稍嫌清冷。倒不如学前人潇洒走一回,游赏驰戏,阴阳相悦,也不负有限的春光。

(篇二)

今天又是清明节

今天我起得很早,因为我要去家乡过清明节。在那里,已故的先人们正等着我去祭奠,活着的八十七岁的母亲在等着我去探望。我买了祭奠时要用的诸如纸旗一类的东西,买了一些母亲爱吃的点心和补品,就踏上了开往营盘的客车。在车上,我呼吸着从窗外送来的新鲜而又湿润的空气,欣赏着座座一晃而过的披着一身淡绿的山峦。在营盘下车后,我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着通向家乡的山路。这之间,我打开昨晚用手机录下来的山歌,在悠扬的旋律中,我走过松林覆盖下的曲曲弯弯的山路,翻越了高高的秧地冲关口。不知不觉间,生我养我的家乡翁龙冲,已经伸出双臂把我抱入了怀中。

已经十一点了,家乡的上空升起了缕缕炊烟。走到记载我童年点滴生活的木屋,门却是锁着的。看来,母亲也许到附近的菜园劳作或进山捡柴去了。而离门前不远的院角,两棵桃树竞相开满了鲜花,粉红色的花瓣引来了闹春的蜂蝶,几只麻雀站在密集的枝丫上交头接耳,它们发出的声音,更是渲染出木屋的宁静。


(未完,全文共13113字,当前显示13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