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马克思学说的“本性”与马克思主义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以下基本问题被提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怎样与相关学科相对区别开来。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才真正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大众心灵世界,获得学理支持和推进中国政治发展。我的基本观点是:应当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学说本性中获得启示。

马克思学说与大众立场

马克思学说的本性,首先体现为大众性。马克思学说的立场根本上是大众立场。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了为德国劳苦大众的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哲学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头脑和精神武器,而无产阶级是实现哲学的心脏和物质武器,强调哲学要与无产阶级联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着重研究工人阶级的劳动异化问题;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强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就是说,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它的利益就是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

这种大众立场的理论表达,就是马克思学说具有大众形态。要解放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就必须去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工人阶级的现实生存处境与发展命运,以建立一种为工人阶级立言、实现工人阶级解放的理论。就是说,马克思学说又具有学理形态。这样的理论要用来武装工人阶级政党,使工人阶级政党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使工人阶级由自发走向自觉。也就是说,马克思学说还具有政治形态。这三种形态是有机统一的,且最终统一到大众形态上来。

马克思去世以后,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其政治形态日趋突显,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理论武器);其学理形态主要是为政治形态服务的,相对独立的学理形态之发展受到一定影响;虽然大众形态不断被强调,但最终没有完全真正建立起来。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术界开始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重政治轻学术的倾向,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性。但这种倾向既远离政治,又远离人民大众。这样的结果,就使人民大众心目中的马克思主义,要么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要么是专家学者在书斋里进行学术研究的一门学问,离他们较远,甚至他们当中一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可敬而不可爱,进而远离马克思主义。这就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由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当务之急,就是必须首先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本性,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立足大众立场,维护大众利益,为大众立言。

马克思学说与时代问题

马克思学说的第二个本性,就是在对时代问题的解答中表达时代精神。


(未完,全文共3659字,当前显示115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