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对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在现代具有新的内涵,而“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对于今天我们高校班集体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关键词:和合文化内涵班集体建设

一、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内涵

1.“和合”一词来源

“和”、“合”二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和金文。从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来看,最先提出的是“和”。《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所谓“声”,最初应指语音或动物的叫声。“和”最早就是指“人或动物互相跟着发声’,[1]后来就发展到各种生物、无生物的声音相互呼应。如《庄子·齐物论》:“前者唱于而随者唱隅,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即指自然界之声的相互呼应。后来,“和”由声音的相应引申为声音的和谐。《国语·周语下》说“声应相保曰和”,韦昭注云:“保,安也。”“相保”、“安”,都是配合妥贴得当的意思。《左传·襄公十一年》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即为此义。声音的和谐又扩展到万事万物的和谐,因此,“和”又扩展到一般事物的和谐共处。如,《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合”字的本义应该是指“器物盖上盖子”,[2]由此引申为凡物之闭或合拢。《说文解字》:“合,合口也。”本义是指上下唇合拢、结合。就是原来的食物聚集到一起,如《诗·民劳》“以为民述”郑笺云:“合,聚也。”“合”的中心意义就是聚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开始连用,构成和合范畴,“和合”作为一个范畴最早起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其后管子第一个对“和合”的概念作了具体阐述:“蓄之以道,养之以德;蓄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也。”[3]

2.“和合”内涵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在先秦时期,已经广泛用于人、事、物等各个方面。现在学术界对于“和合”的涵义界定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一致认为,和合主要指多种异质因素相互融合的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和而不同”。和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是指不同事物或要素之间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状态,“不同”是和的前提条件,只有存在“不同”,才有“和”的可能,因此,只有和而不同,才能产生新事物,使事物的整体产生新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和而不流”。事物多样性的统一,不是杂乱无章的,也不是随波逐流,而是有其内在结构和层次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的,宋代儒学家陈淳说:“那恰到好,无过无不及,便是中,此中即所谓和。”


(未完,全文共3457字,当前显示107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