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 三台机器相互独立运转

“大本营”在德军军语中的习惯用法,一般是指国防军最高机构从事指挥和命令活动人员的总称或领率机构的驻地。本文着重介绍二战时期德国国防军最高领率机构的机构沿革,及其与国防军最高统帅、各军种领率机构之间的关系和对战争进程产生的影响,具体的战役指挥过程和得失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各国的武装力量通常被称作“战争机器”,军队的指挥机构则是这部“机器”的核心。德国(普鲁士)是世界上最先建立现代意义上的总参谋部的国家。其完善的制度和高效率的运作方式,曾被世界各国羡慕并竞相效仿。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被视为楷模样板的指挥体系却成了一部运转不灵的“机器”。在战争初期德军占有各种有利条件的时候尚能勉强运转,战争中后期则故障丛生,从而在客观上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溃灭。笔者将分为四个时期来叙述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的兴起与灭亡,并探讨其指挥体系存在的某些弊端。

战前时期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开始逐步扩充军备,并于1935年3月宣布“国防自由”而最终突破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布伦堡在1933年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的同时,也被任命为“国防军总司令”。顾名思义,国防军总司令就是德国国防军的最高领导人,也就是说其管辖范围包括德国陆、海、空三军。但在最初,国防军总司令根本无法确定自身在整个国防体制中的位置。因为武装部队法定的最高领导是帝国总理,另外,国防军总司令的存在必然会剥夺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们一大部分的指挥权限,从而引起三军总司令们的激烈反抗。

当时的德国陆、海、空(1935年3月1日正式成立独立空军)三军均有自己的总司令部和总参谋部,也就是说拥有完整的指挥体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陆、海军均直接向皇帝负责,由皇帝进行战略上的统一指挥,并没有凌驾于各军种以上的军事领率机关。陆军总参谋部在一战后期曾称为“最高统帅部”,实际决定着整个战争的进程。海军总参谋部则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在实施统一指挥时很少涉及到海军,因而基本上独立行使着海战指挥权。从历史传统看,陆、海军均不愿意接受国防军总司令及其指挥机关这样一个中间层次。德国空军最初影响力较小,但在纳粹党上台之后,帝国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戈林利用其在纳粹党内的重要地位和与希特勒的亲密个人关系,迅速扩大了空军的影响力,从而使空军也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国防军总司令分享。

布伦堡上台后,即开始组建新的军事指挥机构。根据他的设想,其领导下的指挥机构具有极大的权威。总体战争的各个领域,如武装战争、国防宣传、经济战争,乃至全国民防等方面的领导权都要集中在这个机构中。但最初布伦堡的首脑机构,只是一个履行行政管理任务的“局”。这个局于1934年2月称为“国防军局”,在以国防军总司令名义处理涉外事务时,则使用“国防军最高司令部”的称呼。为了加强对国防军实施统一指挥的能力,布伦堡于1934年在国防部的首脑机构增加了一些参谋部的成份,人员主要来自陆军的将官和总参谋部军官。布伦堡还计划将来组建包括帝国航空部在内的“国防军部”和“国防军总参谋部”。

然而,随着1938年2月布伦堡被希特勒以其配偶的身份问题为由逼迫辞职,这一对国防军实施统一指挥的计划也被终止了。布伦堡的计划不乏为自己揽权的因素,但在客观上对德军指挥体制是有很大好处的。基于历史传统和狭隘的军种利益观念,再加上纳粹党对国防军指挥体制的影响,使得国防军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指挥机构的最好机会丧失了。从希特勒亲自执掌国防军最高指挥权起,再也不会有对整个国防军进行有效的统一指挥的尝试了。


(未完,全文共13871字,当前显示146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