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河南航空伊春空难 [我国支线航空纵横谈]

建国初期,我国仅有旧中国民航留下的民用机场36个,规模小,设备十分简陋。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成立军委民航局,标志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开始。但是,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我国民航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自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推动下,航空运输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取得显著成就,为21世纪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9年我国民航使用的运输机场有122个,另有23个军用机场提供给中国联合航空公司、武汉航空公司用于航空运输。在122个民用航空运输机场中,可起降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的4c级机场41个。这些机场主要是航空运输枢纽、省会和旅游及开放城市机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3个旅客年吞吐量超过1000万人的较大型枢纽机场,昆明、成都、西安等6个旅客年吞吐量超过300万人的干线机场,还有武汉、重庆、乌鲁木齐等初具枢纽功能的机场或干线机场。总体上说,我国民航干线和航空枢纽机场布局已初具雏形。

我国民航用于起降atr72、运七等支线飞机的3c级机场有23个,占运输机场总量的19%。这些支线机场中,有18个在西部地区,5个在中部地区。经过近20年的机场改扩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没有3c级支线机场。1999年民航运输机场旅客吞吐量11881万人。当年支线机场旅客吞吐量197�7万人,占总量的1�7%。同年,民航运输机场飞机起降架次163�2万,其中支线机场飞机起降27082架次,占总量的1�7%。总体上说,我国支线机场在航空运输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小。

我国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的现状

支线航空,美欧各国有不同的释义,我国民航对此尚无明确的定义。现参照90年代世界民航界通行的解释,即飞机最大载客量不超过100人或最大航程小于800公里的飞行,来研究分析我国的支线航空。

我国的支线航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80年代,我国民航支线的飞行班次、小时逐年增长,至1991年达到顶点,均超过国内航班总飞行班次和小时的1/3,客运量也达到274.7万人,占客运总量的15.3%。当时支线使用的主要机型为国产运七,1991年运七飞机国内航线飞行近7万小时,占支线航空的53.1%;旅客运输量137.8万人,占支线航空的50.2%(见附表)。

1991年初,运七发动机涡轮叶片质量问题暴露,民航总局下令运七飞机全部停飞检查,后又限制国产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航空公司对使用国产飞机的积极性遭受严重挫折,运七飞机飞行小时逐年下降,加之另一支线航空主力机型安-24飞机,因使用寿命到期退役。种种原因,我国支线航空从1991年开始下降并呈萎缩趋势。1999年我国支线(按机型,下同)运输量仅158.1万人,比1991年的274.7万人下降42.4个百分点。1999年,我国民航有运输飞机510架,商务载重1万吨,客座数8万人;其中使用的支线飞机包括bae146-100、atr72、运七型200、运七型100、冲锋8、萨伯、多尼尔328、美多23等,共69架,占总架数的13.5%;商务载重252吨,占总量的2.5%;客座数2990个,占总数的3.7%。支线主力机型仍为运七,年初有42架,但到1999年末降至32架。1999年运七飞行班次、飞行小时、客运量已降到不足支线航空的1/3;总周转量、货邮运量不到支线航空的1/5。预计2000年将继续下降。


(未完,全文共12715字,当前显示140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