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大方县主导农业产业【大方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初步思考】

摘要大方县2000年前属国家贫困县,2006年已基本脱贫,开始致富奔小康的“二次创业”。分析大方县农业结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提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与建议。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制约因素;对策;贵州大方

大方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东与黔西县毗邻,南靠六圭河同织金县接壤,西南以那河与纳雍县为界,西部、西北部与毕节市相连,东北抵金沙县。东西长86.2km,南北长85.2km,全县面积3546.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2%。境内最高海拔2285m,最低海拔796.5m,相对高差1488.7m。大方县属高海拔低纬度地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明显。总的气候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相连、雨热同期,有干旱、冰雹、倒春寒、秋风秋雨等灾害性天气。全县属中山地貌类型,因海拔较高,地形切割严重,整个地面崎岖复杂,垂直高度变化大,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十分明显,由于热量分布不同,造成生态环境异样,给种植业带来强烈的地域性和严格的季节性影响,立体农业结构十分明显。2000年前属国家贫困县,全县有36个乡(镇),农业人口92万人,耕地面积5.67万公顷,其中绝大部分是山地,属典型的山区,2006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85kg,农民人均收入1250元。全县已基本脱贫解决温饱,正全力以赴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开始向致富奔小康的“二次创业”目标迈进。

1现状分析

在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实行耕地经营大调整,山地资源大发展,庭园经济大改造的基本思路。目前,以烟草、畜牧、辣椒、蔬菜、林果、天麻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农业结构调整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1.1抓好粮食作物内部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初,大方县粮食作物种植单一,复种面积小,未能充分利用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粮食总体产量低。基本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2种粮食作物面积约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80%左右。大季作物收后,耕地基本是冬闲。1993年人均粮食236kg,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根据县委、县政府解决温饱问题的有关精神,农业部门下大力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制定了运用农业适用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的调整粮食作物结构方案,大幅度增加了全县粮食产量,加快了全县脱贫、解决温饱问题。具体措施是:一是扩大小麦、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把冬闲的耕地面积种上,小麦面积由原来的1.2万公顷,扩种到2006年的1.64万公顷,增36.7%,马铃薯面积由0.6万多公顷增至1.093万公顷,增82.2%;二是采用玉豆宽窄行分带种植,在保证玉米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扩大黄豆种植面积,由2.867万公顷扩到2006年的3.867万公顷,增34.9%。同时,又扩大了胡豆、红苕等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2006年全县人均粮食达385kg,超脱贫线35kg。

1.2抓好经济作物内部结构调整


(未完,全文共4977字,当前显示12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