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建筑业流动人口需求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而建筑业是这一成就的直接贡献者。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关联产业达60多种及以上,同时在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中,更呈现了其重要地位。因其生产劳动密集,从业准入门槛低,生产工种类别繁多,建筑业成为流动人口最重要的生产行业选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末,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达到26432万人,占总人口139008万人的19%,占就业总人口77640万人的34%[1]。建筑业以及建筑业流动人口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重要性与这个行业与人群所受到的关注与重视并不成正比。无论在主流媒体还是学术界,建筑行业以及建筑业流动人口均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当前已有研究中,建筑业流动人口往往涵盖于农民工这个大的范围之中[2-4],其研究的潜在逻辑将农民工群体视为无较大差异、均质的群体;事实上,不同行业之间农民工群体的工资、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即使同一群体内部,农民工差异分化明显,如工资差异悬殊[5]。就笔者所掌握的文献来看,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研究,主要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对建筑业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的研究,社会保险险种覆盖面窄,参保率低,保障水平有限[6-7];第二,对建筑业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年龄、技能水平、打工地gdp影响工资收入[8];第三,建筑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研究,当前培训质量、经费、企业激励机制和农民工积极性较为欠缺,主张从政府、企业和农民工三方协同主体,加强技能培训[9];第四,建筑业农民工流动的身份与认同研究,建筑业农民工被污名化,身份认同呈现制度和文化障碍[10-12]。少部分学者聚焦建筑工地的劳动过程[13],以及建筑业农民工的具体生活图景[14]。这些研究有助于推进建筑业农民工相关议题研究,同时有助于学术界关注这一群体。但是建筑业农民工的主体性、他们需求的声音在这些研究中相对欠缺。后现代理论重视主体性、话语权,因为这是个体或群体受关注、拓展权力的基础。本研究正是聚焦建筑业流动人口(建筑业农民工与建筑业流动人口在本研究中为同一群体)这一长期相对受冷落的群体,想要探究工地生产特性和建筑业流动人口的生活图景如何,生产和生活图景又形塑了建筑业流动人口什么样的主体需求。

1建筑业流动人口及建筑业生产特性

1.1建筑业流动人口比例。近年来逐渐和稳步增长,虽2013年后略有减少趋势,但总体呈现从业人口增多的情形。根据2018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至2010,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2010年以后建筑业城镇就业人口833.7万人缓慢增长至1267.5万,从2010年这部分人口迅速上升至2013年的2921.9万人,2013年以后缓慢减少至2017年的2643.2万人;制造业城镇就业人口的变化大体走向与建筑业人口走势相当,从2003年的2980.5万人到2012年4262.2万人;2013年增长至5257.9万人后,缓慢下降至2017年4636.5万人。具体见图1:建筑业是流动人口的重要生产行业。持续上升的从业人口比例呈现,建筑业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持续发挥显著作用。


(未完,全文共5527字,当前显示133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