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喘证病因病机讲演稿

喘证的名称、症状表现和病因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灵枢·本脏》篇:“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提出肺为主病之脏,并描述了喘证的症状表现。《素问·五邪》篇说:“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喘动肩背。”肺合于皮毛而主卫气,故邪在肺,则皮肤痛;营卫不和,则发寒热;以其上气,喘而汗出,咳动肩臂,皆肺病之现证,故寒热亦属肺邪。《素问·举痛论》又说:“劳则喘息汗出。”指出喘证病因既有外感,也有内伤,病机亦有虚实之别。此外,《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坠恐,喘出于肝。”提示喘虽以肺为主,亦涉及它脏。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所言“上气”即是指气喘、肩息、不能平卧的证候,亦包括“喉中水鸡声”的哮病和“咳而上气”的肺胀。

金元时期的医家对喘证的论述各有补充。如刘河间论喘因于火热,他说“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元·朱丹溪认识到七情、饱食、体虚等皆可成为内伤致喘之因,在《丹溪心法·喘》中说:“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明代张景岳把喘证归纳成虚实两大证。《景岳全书·喘促》:“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指出了喘证的辨证纲领。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喘》提出:“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林佩琴《类证治裁·喘证》认为:“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这些论点,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病因

1.外邪侵袭

《景岳全书·喘促》说。“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这句话提出喘证常因重感风寒,邪袭于肺,外闭皮毛,内遏肺气,肺卫为邪所伤,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壅阻,上逆作喘。若表邪未解,内已化热,或肺热素盛,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遏,肺失宣降,亦气逆作喘。或因风热外袭,内犯于肺,肺气壅实,清肃失司,发为喘逆。概括起来就是外邪侵袭。

2.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肥甘,或因嗜酒伤中,脾运失健,水谷不归正化,反而聚湿生痰,痰浊上干,壅阻肺气,升降不利,也可发为喘促。《仁斋直指方》说:“惟夫邪气伏藏,凝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气促急。”即是指痰涎壅盛的喘证而言。如复加外感诱发,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证候。若痰湿久郁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则痰火交阻于肺,痰壅火迫,肺气不降,上逆为喘。若湿痰转从寒化,可见寒饮伏肺,常因外邪袭表犯肺,引动伏饮,壅阻气道,发为喘促。

3.情志所伤

《医学入门·喘》说“惊忧气郁,惕惕闷闷,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急促而无痰声者。”的喘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忧思气结,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或郁怒伤肝,肝气上逆于肺,肺气不得肃降,升多降少,气逆而喘。即情志所伤4.劳欲久病

慢性咳嗽、肺痨等肺系病证,迁延未愈,久病肺虚,气失所主,气阴亏耗,不能下荫于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短气喘促,故《证治准绳·喘》说:“肺虚则少气而喘”。或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上出于肺,出多入少,逆气上奔为喘。正如《医贯·喘》所言:“真元损耗,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乃气不归原也。”若肾阳衰弱,肾不主水,水邪泛滥,凌心犯肺,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表现虚中夹实之候。此外,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因气虚而喘。

病机


(未完,全文共13936字,当前显示144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