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把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人民日报》(2011年05月03日

07版)

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作为灾难性事件,它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成为一段社会记忆,沉淀在历史长河的深处。然而,不可磨灭的是中国人民面对灾难时的英雄壮举。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同特大地震灾害的艰苦搏斗中,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十分崇高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战胜灾难、创造奇迹的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是我们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应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矢志不渝,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努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

灾后恢复重建的辉煌成就体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从气壮山河的生死大救援,到艰苦卓绝的百万灾民紧急安置,再到顽强拼搏的灾后恢复重建,灾区不曾停步,中国奋力前行。3年过去,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进展顺利,基本完成。国务院颁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四川省也提出“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目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提出“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9月底,四川省纳入国家重建规划的29700个重建项目完工85.2%,完成概算总投资的85.6%,如期实现了中央提出的要求。

规划科学,质量优良。按照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灾区编制了相应的恢复重建规划。这些规划坚持全方位,覆盖灾区城镇和乡村,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坚持高起点,强调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把灾后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坚持有特色、讲科学,突出村镇布局和特色风貌,突出尊重自然的理念,对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选址坚持“三个避让”——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关,把灾后恢复重建重点工程建成优质工程、精品工程。

民生改善,百姓满意。坚持把民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安排,切实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仅四川省,震后1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1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2年,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建设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开学,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学校和医疗卫生、康复机构建设基本完成,赢得了灾区群众的赞誉。

原地起立,跨越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正确处理恢复与提升、当前与长远、政府与市场、困难与机遇等关系,使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成为改善发展条件、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努力实现原地起立基础上的跨越发展。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举国支援,民心凝聚。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以最大力度、最快速度支持灾区;广大援建人员不畏艰险、科学务实、连续奋战,一大批优质工程建成并交付使用。各地把重建后的灾区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地、进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基地;灾区积极倡导自立自强自救、坚定坚强坚韧,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举行“感恩党、感恩祖国、感恩社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未完,全文共12680字,当前显示14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