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一墙之隔”讲评 “一墙之隔”讲评.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一墙之隔”讲评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这是一座古堡。一个从出生到成长从未离开此地的青年,看着它说:“高大的围墙,古老的房间,包围在一片蓝色的海洋中,透过小窗可以看见连绵的波浪。这样一个可爱的世界,我愿永远安身于此。”

同样还是这座古堡。一个习惯奔波、常年行走于各地的青年,看着它说:“那么厚的墙,那么阴冷的房间,那么高的小窗,又是处在孤零零的海上小岛。这样一个封闭的世界,我一刻也不愿待在这儿。”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③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根据“京华杯”全国大学生寓言创作大奖赛唯一的一篇一等奖作品《一墙之隔》删改而成的。为了考试的需要,让考生能够多样立意,避免雷同,命题者将结尾删去。原文的结尾是作者对两个青年结局的提示和行为的评论:“一个青年,老死在古堡;一个青年,翱翔于世界。――身在此中,不知己悲。走到外面的世界,才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大赛评委叶澍先生认为:“作品虽短,主题不小,切合当代青年的实际,给同龄人以有益的启迪,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品。”

众所周知,短小精悍而又寓意深长是中外经典寓言的魅力所在,以寓言为材料的作文题的审题关键就是要揭示出这个寓言的深长寓意。本材料的主要内容为两个青年对同样一座古堡截然不同的看法。前者认为它可爱,愿永远安身于此;而后者认为它封闭,一刻也待不住。那么,面对这样的文题,该如何审题立意呢。下面我们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1.从矛盾(因果)分析的角度

如果从这个角度切人,我们不妨这样追问:

为什么面对同样一座古堡,两个青年产生的看法却截然不同呢。从所供材料来看,第一个青年从出生到成长从未离开过此地,对岛外广阔的天地一无所知;而第二个青年曾走遍千山万水,阅历丰富。因此,第一个青年认为古堡“可爱”是缘于他没有见过比古堡更“可爱”的地方,甚至也没有见过不如古堡“可爱”的地方,也就是说,孤岛上的古堡就是他见过的唯一的地方。而第二个青年认为古堡“封闭”,则是因为他将古堡与他之前见过的许多地方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论。由此可见,两个青年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在于他们的阅历与见识的不同。阅历越丰富,见识越广博,则越能对事物作出明智和正确的判断。无疑,从这样的角度立意,是切合题意而又启人心智的,如“拓宽眼界,增长阅历”“井底之蛙,何以言海”“开拓眼界,成就自我”“开阔眼界,把握机遇”“阅历与见识”,等等。

2.从辩证看待两个青年的角度

从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两个青年对古堡的态度,或者说对古堡所象征的平静安逸的生活的看法各有道理,却又各有偏颇之处。第一个青年陶醉于眼前蓝色的海洋、连绵的波浪,平和知足,随遇而安,颇有道家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旷达和超脱。但作为一个青年,居然甘愿一辈子蜗居古堡并感到恬然自足,对岛外的世界不仅一无所知,而且也缺乏向往之情,又似乎与中国人“渎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背道而驰。周国平先生说:“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所以,年轻人如果过分安于现状,难免会招致诟病。而且时下不乏贪图安逸的年轻人成为“啃老”一族,缺乏自强自立的志气。古堡青年的表现,很容易引发渎者这方面的联想。所以,其所作所为难以获得大量认可亦在情理之中。


(未完,全文共15041字,当前显示141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