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岩溶形态 岩溶形态.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岩溶形态

喀斯特地貌形态分类

一、地表喀斯特:蚀余形态:石芽与溶沟,漏斗与落水洞,溶蚀洼地与溶蚀盆地、干谷与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

堆积形态:泉华、瀑布华、钙华堤坝等

二、地下喀斯特:

蚀空形态:喀斯特管道、地下河(湖)、溶洞等

堆积形态: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灰华等

三、地表岩溶形态:呈现在岩溶化地块表面的形态和现象。

向上突起正地形:石芽与溶沟、石林、峰林、峰丛、喀斯特丘陵

向下凹陷负地形:落水洞、干谷和盲谷、喀斯特洼地1.石芽和溶沟:1)溶痕:水的溶蚀和冲蚀,以及植物的作用,使岩石层面和节理处开始形成微小沟槽,以及加深扩大的沟、小盆、斗和不规则坑等,统称为溶痕。是溶沟的雏形。

长几厘米至几米,宽仅几厘米。

2)溶沟。石灰岩表面的溶痕进一步溶蚀加深形成沟槽形态,称为溶沟。

沟槽间突起的部分为石芽。

石芽溶沟可分为三种类型:山脊式石芽溶沟、长垣状石芽溶沟(又称车轨状)、棋盘状石芽溶沟:湖北宜昌陈家湾最为典型。

溶沟宽十余厘米至2米,深由数厘米至3米,长度不超过深度5倍者为溶沟,大于5倍者为溶槽,其底部往往被土及碎石所填充。

当石芽全被溶蚀残余堆积物-----红土所掩埋,则为埋藏石芽。

2.漏斗和溶蚀洼地:(1)漏斗:是地表水沿节理裂隙不断溶蚀,并伴有塌陷、沉降、渗透及溶滤作用发育而成的。中、小型封闭洼地,呈碟形或负锥型,口大底小,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

直径在100米以内,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果通道被粘土和碎石堵塞,则可积水成潭。

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阶段的产物,它是喀斯特水垂直循环作用的地面标志,因而漏斗多分布在岩溶化的高原面上。

如果地面上有成连续分布的成串漏斗,这往往是地下暗河存在的标志。

按地貌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塌陷漏斗:主要由于地下的岩溶水不断作用,扩大地下坑道或溶洞,以及地下水位的降低,使这些坑道或溶洞的顶部发生崩塌和塌陷。

2)溶蚀漏斗。主要是地表水沿着节理裂隙、构造裂隙向下不断地溶蚀,使地表下降而产生的。

3)渗透漏斗。在岩溶岩石上部覆盖有砂质粘土、砂岩或透水的风化覆盖物,地表水或地下水通过这些透水或半透水的地层,对可溶岩进行岩溶作用,最后塌陷成漏斗。

4)潜蚀漏斗。主要是通过地下水的潜蚀和机械的冲刷作用,最后使地表缓慢的陷落而形成漏斗。

天坑:规模巨大的漏斗可称为天坑(小寨,大石围)。形成条件:1)石灰岩层厚度大

2)地下河的水位要很深

3)包气带(含气体的岩层)的厚度要大

4)降雨量要大

5)岩层要平

6)地壳要隆起(2)溶蚀洼地。由于岩溶作用产生,比漏斗规模较大的、四周为低山丘陵和峰丛所包围的封闭性小型盆地。

它的形状和溶蚀漏斗相似,但:1)规模比溶蚀漏斗大得多,直径超过100m;

2)在形态上,溶蚀洼地底部较平坦;漏斗底部面积较小,多为圆形。

3)其边坡形态在坡度上通常与邻近山地直接连接,没有明确边界。

4)洼地常发育在背斜、向斜轴部或其他构造带。在洼地密集区,都是呈簇出现的,称为峰丛洼地。

3.落水洞、竖井、干谷、盲谷:(1)落水洞:落水洞是岩溶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通道,它是由垂直方向流水对裂隙不断进行溶蚀并伴随机械侵蚀以及塌陷作用形成的

常分布于洼地底部,形态不一,深度可达百米以上,宽度很少超过10米。

按其垂直断面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按其分布方向有垂直的、倾斜的和弯曲的

喀斯特井:是地表水流入地下河的垂直通道,也可以是由非落水洞形成。(2)竖井:流水沿裂隙进行溶蚀、机械侵蚀以及塌陷形成的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形成井壁很陡近于垂直的井状管道,称竖井或天然井。


(未完,全文共22981字,当前显示148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