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7月23日小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小城镇建设辅导7

第七章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分析与政策选择

第一节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1.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薄弱

城镇是分散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非农经济成分膨胀的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上的产物。

一些小城镇经济基础薄弱,湖南851个建制镇非农经济产值达到1000万元以上只有235个。一些地方的领导无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切实际地推进城镇化,只重视城镇的硬件建设不培育城镇的经济增长点,致使一些小城镇成为一座座“空壳城”,出现硬件设施浪费、土地闲置、楼宇关闭、“高楼大厦乞丐住”的现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缺乏

在一些地区,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门槛”很高,买房或建房的价格或成本很高,在小城镇落户要交纳各种费用,并且由于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清晰,使得农民不愿完全放弃土地进入城镇,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小城镇的积极性。

3.乡镇企业支持力度下降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大批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市场

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环境与80年代前期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乡镇企业出现增长速度放慢、吸收劳动力能力下降和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使乡镇企业在广大农村过度分散的问题难以克服。进而影响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难以促进有效公共需求的形成和扩展,使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产业推动力。

二、非农化与城市化未能实现同步发展

1.乡镇企业空间分散布局

据1992年对全国乡镇企业的统计,全国2079万个乡镇企业,办在县以上城市的只占1%,办在建制镇的只占7%,其余的92%都分散在各村庄之中。

乡镇企业的空间分散布局导致以下问题:1)2)3)4)5)6)7)企业规模过小;土地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源增加;

不能形成集聚经济效益;

企业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和协作;

乡镇企业分散不利于中心城镇的建设,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强化了农村兼业化现象,制约了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其结果是导致“非城市化的工业化”现象的发生,成为阻碍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严重桎梏。

2.小城镇人口的非稳定性

突出特点:“兼业人口”众多,“家家务工、户户种田”

“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居民兼业务农的状况一直没有根本改变。

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可以分为流动和稳定两阶段:

流动是农业劳动力离开农村和农业向小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稳定则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后“沉淀”于小城镇并稳定就业和居住生活。

我国小城镇人口发展仍处于这样的阶段:

非农化进程发展很快,城市化步伐依然滞后;

有形的物质形态的城市化发展相对较快,无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城市化明显落后。

小城镇居民兼业务农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其迁移行为具有暂时性、不彻底性和非稳定性的特征。

三、小城镇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1.规模偏小

小城镇的发展只有达到最佳规模后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从目前大部分地区农村小城镇规模还比较小,有的小城镇只是初步具备了雏形,与规模化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限制了小城镇的聚集规模效应和辐射功能作用的发挥。

目前,我国建制镇规模主要是1~5万人之间,占80%。其中,1~2万人之间的城镇数居首位,占28.2%;2~3万人之间和3~5万人之间的城镇,各占25%左右。这里的城镇人口是指辖区内的全部人口。如果只考察城镇上的非农业人口,目前小城镇的平均规模,建制镇只有6000多人,非农业人口仅3300多人;集镇有1700人,非农业人口不到400人。

城镇规模小的弊端:

(1)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难以吸引周边的资源,对镇域经济也无法起到辐射作用。


(未完,全文共5427字,当前显示14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