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共和国教科书

共和国军人钱学森——写在钱学森同志诞辰百年之际■本报记者柳刚

张晓祺

1980年6月5日,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船员。资料照片

一张黑白老照片,定格了一个弥足珍贵的历史瞬间。

照片上,一位慈祥的老人,身着戎装,面带笑容地向周围的人们致以军礼。他,就是钱学森。

那一天是1980年6月5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钱学森登上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看望慰问刚刚从南太平洋执行中国首枚洲际导弹发射测量任务凯旋的船员们。

迄今为止,这是钱学森戎马生涯中留下的惟一一张敬军礼的照片。

这张照片,也向人们展露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另一个本色身份——共和国军人。军人使命: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把国家利益举过头顶一个军礼,一个瞬间,转眼过去31年。

就在钱学森敬这个军礼的那年,美国合众国际社这样写道。“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他研究的火箭,正在使中国成为同苏联、美国一样能把核弹头发射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国家”。

其实,对于钱学森的价值,早在1950年,美国时任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就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无论在哪里,一个钱学森都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那个时候,在整个朝鲜战场,美军的地面兵力是7个师。

这名美国军人用职业眼光的换算,正应了中国那句话。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在美国人眼中,钱学森是“最优秀的火箭专家”。现代火箭,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他们不难想象。因此,美国千方百计阻扰他回到祖国,将他软禁整整5年……

事实证明,金贝尔是有远见的,但他还是远远低估了钱学森的价值,他那笔账算得并不精明——

新华社对外公布的《钱学森同志生平》中,概括总结了钱学森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卓越的11项“第一”——

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试验,中国首次导弹与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发射,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

这些“第一”,划时代地改变了中国,也划时代地改变了世界。这,几乎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

传奇的起点,可以追溯至1955年钱学森回国不久与陈赓大将在哈军工的那次深夜促膝长谈。

陈赓大将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

钱学森果断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陈赓大将说:“好,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在历史的回音壁里,这段经典对话至今在我们耳畔轰鸣作响。从此,钱学森这个名字与新中国的国防大业紧密相连。

第二炮兵原司令员李旭阁将军至今难忘,1956年元旦,他第一次听钱学森介绍导弹武器。会场座无虚席,满堂高级将领,惟有李旭阁年纪最轻,职务最低,佩戴少校军衔。讲台上,钱学森饶有意味地说:“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制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议中央军委,成立一个新的军种,名字可以叫„火军‟,就是装备火箭的部队。”

钱学森预言了这支部队的诞生和成长。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当年聆听他讲课的那位年轻少校,几十年后会成长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司令员。

1991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颁奖仪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这两种荣誉同时授予一个人,在共和国的历史上前所未有。

引人瞩目的是,在此之前,“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授予的都是战斗英雄。

作为一名军人,这是最高规格的荣誉。钱学森当之无愧。毫无疑问,他是英雄,他是战斗英雄,他是战斗在为中华民族砺剑铸盾特殊战场上的大英雄。

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中国战略导弹方阵气势磅礴驶过天安门广场。车辚辚,长剑行。这一刻,你是否想到,54年前的中国,除了钱学森几乎没有人见过导弹。


(未完,全文共5866字,当前显示149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