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章标题: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浙江日报 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浙江日报.doc-免费下载

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浙江日报

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浙江日报

本报和农行省分行合办的“晒古读村”大型公益活动收官古村落,还在那里等你

本报记者王庆丽通讯员温君凯陈帅

哪些古物让你印象深刻。哪些古村让你流连忘返。这一年,我们心系故土,一路追寻。

今年5月24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共同发起的“挖掘浙江最美古村,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全媒体大型公益宣传活动正式启动,同步启动的“晒古读村随手拍”活动,也得到各地读者的热情参与。

古宅、古树、古桥、古道、古埠头……这些饱含历史风霜的古物件,通过一张张精美图片和一段段精彩短文进入公众视线,也将它们与村镇发展、家族繁衍、文化传承的关联娓娓道来,不断唤起人们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和人文向往。

上周,结合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结果,武义华塘、桐庐茆坪、景宁半山等10个村庄,经组委会认定后入围最终名单。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将把这些古村作为重点金融服务对象,推动它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找寻

江南古村的密码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千百年来,一个个以族群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村落,连同那些依附于其间的古老物件,早已成为乡土中国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如今,我们晒古读村,且行且思,正是为了从中品味中华文明的独特思想内涵。

“天人合一”便是一例。我国传统文化典籍《易经》,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三者间存在普遍联系。在老子看来,天与地构成了宇宙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放眼浙江,许多地处山区的古宅或古村,大多坐北朝南,村后有一座挺拔的“靠山”,左右两边则有高度相对低些的小山,村前一般都有一条小溪环抱。这正是先祖从整体着眼,自觉追寻天人合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在背风一面建造房屋,有利于保暖保温、防止北风直吹。而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家畜、农作物都要依赖水源才能生存,沿溪流筑村,便于人们取水用水。

有考古研究表明,自新石器时期以来,南方的古村落一般建在海拔55米至65米的地方,这与江南一带的河流高度息息相关,既方便取水灌溉,又可以避免水涝灾害。同理,村庄虽然要选择背靠大山,但又要离山脚有一定距离,这是为了避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又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有“尚群”的习性,即崇尚群体利益,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之一。“集思广益”“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词语无一不透露着国人的这一情结。

而在江南水乡,一棵棵极具标志性的村口树,正是村人集群而居的象征。

在绍兴人竺莲君的记忆中,老家白杨村的大樟树已有300多年树龄。小时候,村庄边的树林里,除了乌子树,就是大樟树。树林是一村老少夏日集中乘凉的地方。中午或者傍晚时,大人们坐在树下讲农事农耕,讲轶闻趣事;孩子们则时而听大人闲聊,时而追逐嬉戏,身后总会传来一声嘱咐:“别爬樟树——将来你们成家要打樟木箱子,收藏新衣服的”。但年复一年,孩子们长大后并没舍得用砍倒的樟树做箱子。因为这些古老的樟树,见证了白杨村的过去和现在,也在一如既往地守护着他们热爱的家园。

留住

渐行渐远的村庄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突飞猛进,那些承载着世代乡村文明的有形物质记忆和无形精神财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千篇一律的新式小楼,不断取代着以往别具特色的古老民居,而那些镌刻着岁月沧桑的砖雕石块,精美绝伦的雀替与斗拱,多已踪迹难寻。


(未完,全文共5020字,当前显示1439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