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金陵,同在秦淮河畔都写下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这两篇文章也自然地成为比较阅读的经典文篇。现在我们将朱自清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也来一个比较,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的相同和不同点,加深阅读理解。朱自清先生的《春》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作为通过对季节描写来传递情感的作品,它们类似的结构及抒发出的迥异的情感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我们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来分析它的结构。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奠定了自己的感情基调,渲染出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接着又对春天的各种景物进行细致的临摹;最后通过对春天的赞美……查看全文>>
字数:1197下载WORD

内容摘要: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画了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秋色图。本文就此文本谈谈中国的秋的深味。关键词:《故都的秋》“清”“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选材上着实精巧,作者不写鲜艳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是选择淡蓝的牵牛花、无声的槐树落蕊、衰弱的蝉声和悠长的秋雨,这些不被人注意的普通事物,通过生花之笔,构成了一幅美丽而落寞的风景画。说它“美丽”,是因为这篇散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北平的秋,其意境清静、悠远,另人感觉……查看全文>>
字数:2019下载WORD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特点。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对审美体验的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情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语文教育也是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都的秋》是一篇经典的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审美方面的能力培养。二、教学活动1.课前预习学生课前自学导学案中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查看全文>>
字数:19981下载WORD

第二篇:故都的秋2013年安庆市高中语文新课程调研教学设计[白泽湖中学]课题:《故都的秋》时间:2013年11月21日班级:高一(7)班执教:金惠(白泽湖中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并感受写景的层次性。3.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悲凉,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4.教学重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以及写景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是的,壮士易悲秋,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留下不少……查看全文>>
字数:20783下载WORD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王蕾[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有意识地选择景物,写一首诗歌。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查看全文>>
字数:3176下载WORD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查看全文>>
字数:10318下载WORD

2013年安庆市高中语文新课程调研教学设计[白泽湖中学]课题:《故都的秋》时间:2013年11月21日班级:高一(7)班执教:金惠(白泽湖中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并感受写景的层次性。3.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悲凉,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4.教学重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以及写景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是的,壮士易悲秋,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留下不少写秋佳句。(展示……查看全文>>
字数:3794下载WORD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那位同学可以举一个例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比如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大家都提前预习了课文,那么那位同学可以告……查看全文>>
字数:3548下载WORD

文/未沐《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感知其意蕴,我们能够体会到故都的秋的“清”和“静”。在“清”和“静”的背后,从更深一层来看,我们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悲凉”心境。课文第一段那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全篇的文眼,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的内心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每个人对秋的感受都不一样,有的可能是悲,有的也可能是喜;即便是悲者也未必是从秋景中得来的)。作者喜欢故都的秋的“清”、“静”,其实更喜欢故都的秋的“悲凉”。《故都的秋》整篇都渗透了一种“悲凉”的心境。悲……查看全文>>
字数:1629下载WORD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散文的形和神2、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查看全文>>
字数:3490下载WORD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王蕾[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有意识地选择景物,写一首诗歌。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珍惜现在的美好的时光,热爱生……查看全文>>
字数:3176下载WORD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查看全文>>
字数:10318下载WORD

2013年安庆市高中语文新课程调研教学设计[白泽湖中学]课题:《故都的秋》时间:2013年11月21日班级:高一(7)班执教:金惠(白泽湖中学)[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2.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并感受写景的层次性。3.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悲凉,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4.教学重难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以及写景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是的,壮士易悲秋,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对秋情有独钟,留下不少写秋佳句。(展示……查看全文>>
字数:3794下载WORD

篇1我把本课定位为散文鉴赏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教学目标定为读作者眼中的清秋之美,品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悟人生悲凉的心境。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在美读中体验内涵,在品读中感悟感情,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要用诗意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从标题《故都的秋》中描写故都的秋的文字切入,美读设置问题:文本描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有哪些。再分层次提问,即秋晨──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图。以散文的神──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为突破口,通……查看全文>>
字数:1436下载WORD

一、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构思上的奇特之处。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崐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融为一体。2.抓住景物的特征“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抒写故都的秋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的。2.难点。情景的浑然一体。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一课时四、教学步骤:词语注释: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息列索落。象声词,形容轻微的动作声或风雨声。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p254注③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崐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查看全文>>
字数:1725下载WORD

课时:三课时审核:高二语文组《故都的秋》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作为散文鉴赏的起始课,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以及严谨呼应的结构。3、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4、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分析故都的秋的特点。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2、引导学生理解此文的丰富……查看全文>>
字数:3287下载WORD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目的: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方法:自读-----讨论------评讲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及内容:导语设计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查看全文>>
字数:3188下载WORD

故都的秋教学目的: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教学步骤和过程:一、课前引入:1、题意讲解"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清、静、悲凉。"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2、关于作者……查看全文>>
字数:2364下载WORD

李士建教学目的: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县人。创造社的重要成员之一,现代著名作家,诗人。1896年,郁达夫诞生在富阳这个富春江畔的古老小城中。达夫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启蒙,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据说他家藏四万卷书,郁达夫在少年时期就全部翻读过了,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1911年开始创……查看全文>>
字数:3752下载WORD

[导学目标]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辨证关系。2.理解、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难点]3.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导学方式]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导入新课]如果说春天让人朝气勃发、鲲鹏展翅的话,秋让人平心静气、深思细味。请同学们打开诗词歌赋的记忆库,捡拾出几片金黄的秋叶,好吗。[学生七嘴八舌,教师鼓励表扬][投影]同样是秋天,刘禹锡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马致远悲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李清照缠缠绵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毛泽东独立寒秋,英姿勃发,放眼“万类霜天竞自由”,问“……查看全文>>
字数:1658下载WORD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