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苏北产业结构与布局优化升级路径分析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经验

(一)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德国等国的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日本系统制定并落实产业政策一是制定支持产业尤其是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主要内容包括: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二是建立审议会制度。1949年12月,日本成立了“产业合理化审议会”,成员分别由政界、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劳工界(工会代表)组成。通过审议会制度,发挥了政府和民间的积极性,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日本政府较多地运用了法律手段,如1956年《振兴机械工业临时措施法》出台后,有关部门又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法律以保证贯彻实施。

2.德国注重市场作用,辅以政策引导。战后西德政府在贯彻产业政策时,强调以市场作用为基础,注重保证市场自由竞争,限制垄断。一是支持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为促进科技能力和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制定计划支持能源、航空、通讯、材料、电子、光学、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二是重视中小企业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尤其是支持中小企业研发活动,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和就业培训,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劳动者增强对产业结构变化而引致的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四是信息指导。经济研究机构定期向政府提供报告,分析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及由此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可能出现的机会,从而为政府、产业界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信息资源。

(二)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等国“赶超式”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台湾有选择地发展重要的产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1973年开始的第六个4年经济建设计划中,把“加速发展资本及技术密集工业”作为重点,并于1974年提出推进“十项建设计划”。到70年代末,“十项建设”工程相继完成。1978年,台湾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工业结构开始转变,有了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从70年代末开始,台湾开始转向发展“策略性工业”与“高科技工业”。二是形成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1981年底,台湾提出以信息与机械工业等为代表的策略性工业,逐步形成“二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密集度高)、“二大”(产业关联效果大,市场发挥潜力大)、“二低”(污染程度低,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发展标准。

2.新加坡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以外促内”一是工业门类的配套和布局的集中。60年代初期,新加坡推进由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向进口替代工业为主的经济的转变,发展了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纺织成衣、食品木材加工等轻工业,完成了向进口替代工业阶段的过渡。从1979年起新加坡开始推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目的在于把新加坡经济从劳动密集、低技术和低增值经济转变为资本集约、高技术和高增值经济。政府着重发展电子电脑、生物工程、信息处理、智力服务、医疗器械、自动控制装臵、工程技术等高技术行业。二是以外促内的产业结构优化路径。1979年起,新加坡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建立起以电子电器、石油提炼、机械制造(主要是造船)为主体的制造业,实现了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未完,全文共4306字,当前显示138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