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

开篇语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1978年,中国社会拉开了改革开放求发展的全新时代,30年的艰难与辉煌铸就了中国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独特年代。30年的中国企业经历了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激荡岁月。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睹目,大国的崛起,中国迎来历史上的空前盛世。从一场没有蓝图的改革到今天,这30年是中国企业崛起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进步是主要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从单一公有制到多种所有制,从计划到市场,从僵化的企业制度到灵活的现代企业制度,经济改革的路途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经济体制改革时代的呼唤

文革结束,动乱结束,尽管“两个凡是”依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但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复出,让一切都传达出了可喜的讯息。

1977年,中国在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后,发生了一件关系到国家和青年命运的大事,那就是恢复高考。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万事开头难,高考制度的恢复是改革浪潮到来的前奏,历史证明,它为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企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如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杨曦光等人。

作为共产党主要阵地的《人民日报》也开始改变其刊载内容了,往日的红色革命的气息淡化了,据说柳传志在一个上班的早上看见《人民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如何养好牛的文章。这个传说无法考证,但可以明确的是“革命”即将离我们而去,“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应该改变了。197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约评论文章,这犹如一声炮响,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真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对于解放国人的思想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

与此同时,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越发严重。然而文革期间,工厂停产,使原本就脆弱的经济,雪上加霜;农村的人民公社又大大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大下降。人民的温饱问题,亟需解决,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靠原来的模式是不行的,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时代的呼唤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明确了我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1并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逐步到城市。农村围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的劳动力,扩大粮食产量而进行;城市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把企业从政府高强度的管制之下解放出来。二,改单为多,改变原有的单一公有制的模式,逐步发展个体、民营、外资等多种所有制的企业。三,利用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发展经济,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未完,全文共4211字,当前显示1235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