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试论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粮食安全观

一、确立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粮食安全观需要考虑的因素

1、国际因素

国际因素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多是是体现为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所谓粮食的外贸依存系数,是指年度内一个国家粮食需求出现缺口或富余时,假定缺口(富余)量全由进口(出口)量来实现,粮食进口(出口)量

占粮食总需求量的比例。建国以来,中国的粮食外贸依存系数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年度最高也在4%以内。就供给而言,据fao统计,1972年世界粮食贸易量只有1.33亿吨,到2002年则达到2.4亿吨,30年内增幅55%,以此预测,2020年国际粮食贸易量还将增加,中国进口粮食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比例总的趋势是下降的。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承诺,过渡期内,预计外贸依存系数最大约在4.4%左右,以此推算也仅约2000万吨,届时即使全部动用外汇储备也尚不及中国储备总额的百分之几。在保持基本的生产能力、必要的自给率前提下,中国充裕的外汇储备,才是粮食安全的强有力保障。

2、非和平因素

这里包括国际国内两方面。国际而言,即便燃起战火,高科技条件下。很少再需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粮食的依存度已降至人类战争史以来的最低。科技对粮食生产能力的推进,也有效阻碍了粮食贸易壁垒的设定。加入wto后的事实也在证明,西方国家非但没有卡我们,反而以缩小贸易顺差为由压我们多进口粮食。反观国内,尽管局部的甚至台独等非和平因素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但只要我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大政方针不变,就不会出现对粮食的反常需求。

3、国内生产因素

粮食生产受自然、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年度间会出现波动,波动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粮食安全程度的高低。粮食产量年度间波动幅度可用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来表示。建国以来,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系数呈整体下降趋势:20世纪50年代年均为3.6%,60年代为5.5%,70年代为2.5%,80年代为3,4%,90年代为2.2%,均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也反映了中国粮食生产的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大豆5大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8000万公顷左右,即使考虑到自然灾害等影响,只要控制住耕地面积,就不会危及粮食安全。

4、粮食需求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单纯依赖粮食及其初级加工制成品转向粮油、畜禽、肉蛋、果菜,水产、奶类等全面需求,进而刺激粮食以外的食品供应的迅速增加,比重越来越大。这种背景下粮食的间接需求增加,直接需求在整个食品结构中的份量则逐步下降。单从营养和能量平衡角度看,非粮食食物的增长远可以弥补粮食减产带来的不利影响。

5、科技发展因素

粮食生产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耕地的质和量,更重要的还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杂交水稻单产数十年来一直稳定增长,超级籼稻单产700公斤的预期目标已于2000年实现,单产900公斤预期在2010年成为现实。有关专家认为,作为生产力因素的科学技术在现代粮食增产过程中占35%,预计到2020年,技术因素的贡献将达到45%,即每增产100公斤粮食,就有45公斤是因为技术的改良带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的粮食存在相当大的潜力。

6、政府调控因素


(未完,全文共4743字,当前显示131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