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论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建设

论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议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自主意识的提高,社会越来越倡导“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模式,提供公共物品的非营利组织成为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织之一,但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不足,本文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建立行业自律,设立专业化的评估机构,发动全社会监督,提高组织自身能力,以提高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一切社会经济事物,到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协调经济的发展,但随之人们发现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的繁荣,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贫富悬殊拉大,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这些社会问题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政府当然也不是万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更多的想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使得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得以迅速地发展壮大。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有32万个,其中社会团体17.1万个,基金会975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这说明我国的民间组织已初具规模。然而随着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一些负面的新闻纷纷出现。例如轰动一时的“中国妈妈”胡曼莉等事件的报道使得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因此,当前,分析公信力缺乏的根源并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治理措施与政策建议,不仅对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建立信用制度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公信力这一问题做出探索性建议。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危机

《南方周末》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上海一家企业老总通过慈善机构对贫困山区的25名失学儿童进行了捐助,但在回信时老总发现,有7个孩子的笔迹完全一样,都是于2001年7月30日8时寄自同一邮局。后经证实,这些信全是假的,这七名孩子根本没有得到捐款。此时引起了舆论界哗然,后经调查,其乡办的一名干部私吞了这七名孩子的救助金。

2002年6月,媒体报道了山东菏泽市一民办孤儿院院长萤玉阁因涉嫌诈骗罪被判有期徒刑11年,这一被誉为“慈善典型”的女性沦为罪人。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是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和信任,体现了非营利组织的诚信度,是其筹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非营利组织不同于政府,也不同于企业,政府依靠权利而存在;企业依靠盈利而存在;而非营利组织依靠使命,依靠其崇高的组织理念而存在,但目前有些非营利组织打着解决人民疾苦,为人民谋福利的幌子,骗取了人们的信任,谋取个人利益,这更加容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因而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建设迫在眉睫。[。--empirenews.page--]

二、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原因

201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乏的内部因素


(未完,全文共4571字,当前显示124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