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角的度量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七册《角的度量》。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使学生经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下面谈一谈本人对这节课的几点看法:

一、适时创设情境,体会数学的应用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一开始,教者便从学生比较喜欢的美术课中的人物简笔画入手,不仅复习了上节课中有关角的知识,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本课教者具有较强的课改意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如:教学量角器的认识,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小组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拿着量角器到前面来,一边指一边介绍,其他人再补充。教学量角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小组试着量一量,然后说说怎么量的。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先思考怎样用量角器量角。量的过程中学生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就是由于里外圈读错了,所以量的角度不同。在争论的过程中,师只是组织他们去争论,引导他们去争论,正是这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以为懂了到真的懂了。并自然而然的掌握了量法。最后,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回忆量角的过程,在回忆的过程中理清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相同点,总结出量角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比较两种量法的不同点,得出用量角器量角应注意的地方,这些既是量角的重点,也是难点。师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量,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最终解决问题,形成技能。整个过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了新知,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配角,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主角,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评价,取得正确的结论,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教师时刻注意尊重学生,多巡视,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

巧设练习

巩固新知


(未完,全文共3419字,当前显示111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