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9.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楷、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二、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三、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文研习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1

1、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明确: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2、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

(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3、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

师归纳:


(未完,全文共6762字,当前显示148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