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忧患意识心得体会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患于未然是人们一直倡导的。谁若想长久生存下去,谁就必须考虑生存下去的办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存忧患”。

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独具风采的人文精神。它标志着一种根源于高度历史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承担人间忧患的博大情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所在。

最鲜明集中地阐述忧患意识的是《周易》中的《易传·系辞下》,上面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唐代名相房玄龄认为:想到危险才能求得安全,考虑后退才能更好前进,畏惧祸乱才能保持太平,警惕灭亡才能获得生存。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讲过类似的话: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前人的这种忧患意识,具有深沉悠远的历史感和强烈厚重的现实感。有了它就会谦虚谨慎,敬畏戒惧,就会以天下之忧而忧。离开这种忧患意识,国不能长存、人不能长立。清康熙执政后为巩固他的政权,惧危忧亡,图于未然,“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先后剪除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和回疆、准噶尔贵族叛乱,降服了控制台湾的郑克爽,使中国重新归于统


(未完,全文共1969字,当前显示55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