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新安医家对方剂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临床医学院:彭俊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法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诊断的最佳时间、脉应四时、虚里诊法、望诊、以及四诊合参等九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诊法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内径》的诊法思想对后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医诊断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

诊断

历经千年的古中医学在《黄帝内经》强大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辨证论治永远是其灵魂,所以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就以下九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影响加以概述。

一:提出了中医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与基本原则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在阴阳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诊脉时间。否则,人体饮食之后,或者受到情志上的影响时就会容易出现病理上的假象,影响诊断的效果。只有在没有受到外因的干扰时,营卫二气在昼夜循行之后,到了平旦之时汇聚于寸口,才更容易“诊有过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贵在用心专一安神定志,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变化。

二: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观点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主治节,气口又为太阴之会,为“五脏六腑之所络始”,所以诊寸口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这对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脉应四时五藏应象的基本观点


(未完,全文共2457字,当前显示69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