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5篇

【篇一】

作为一名生在新疆长在新疆的

“疆二代”,我对这片热土充满了热爱。深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已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各族人民对祖国的感情已深深融入了每个人的血脉。每当听到内地朋友或称赞新疆的雄奇风光,或对新疆美食念念不忘,或夸奖新疆人的纯朴善良……这些都让我从心底里滋生出自豪感,好像是自己得到了夸奖。

2017年,我作为“访惠聚”工作队员在喀什驻村一年,对南疆最基层的风土人情、生活样貌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西域的雄浑和浩瀚培养了新疆人的大气和包容,各民族世世代代大杂居、小聚居的形态,形成了既守望相助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心理,在南疆这片热土上,汇聚成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下面,我以驻村期间和结亲时所写的两篇小文,迎接新中国70年华诞。

村里的原生态打击乐

春分这一天,疏勒县阿拉力乡海尼且村村委会院子人气满满,满眼都是身着节日盛装的农民和欢笑追逐的孩子们。在春耕大忙时节,大家聚集在春日的阳光里,互致问候,欢庆诺茹孜节(少数民族在春分日喜迎春耕的传统节日),共同期盼一个丰收的年景。

欢快的木卡姆乐曲声中,一群乐手已经聚集在舞台前,每人手持一把木色深浅不同的木弦琴,认真地调试。农民自发地围坐成一个半圆的大圈子,妇女和孩子的积极性最高,把中间的位置留给老人后,全面抢占了红地毯前排和中间的有利地形,男人们放弃插空的努力,自觉退缩到后排,或拢着衣袖、或伸着脖子,最后一排则整齐地坐在路沿石上轻松地聊起来。

音箱里欢快的乐曲声突然停下来,民间乐队的器乐合奏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全场慢慢安静下来。乐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精瘦的中年农民,只见他穿着一件旧上衣,跪坐在红色地毯上,右手紧攥着一截白色软管,埋着头、挥动着手臂,用力抽打着一只半米高的双耳陶罐,话筒前的罐子嘣嘣作响,发出了瓮声浑厚、又极富冲击力的节拍声,而在干脆的节奏声后,又不断牵扯出一阵阵低徊不息的悠长震动,余音穿透耳膜、直击心脏,让你的心跳也不由自主地随之应和,这完全就是原生态的架子鼓。

我们不由自主地围了上去,目不转睛地观看和聆听。陶罐通体呈浅褐色,由于年代久远,显得釉色斑驳,双耳被摩擦得锃亮。看着工作队员们新奇不已的样子,周边的维吾尔族农民个个脸上带笑,和身边人交换着得意的眼神。这激起了我对使用陶器作打击乐器的历史进行一番考证的想法。

资料显示,秦代李斯《谏逐客书》中描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汉书·杨恽传》中有“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的记载,描述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在海尼且村农民的巧手下,陶器一改内向沉默的性格,发出了质朴厚重的回响。那是农民们在用心、用情地击节而歌,从平凡的器物中,找寻出美妙的音律和节拍。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用悠远的音乐、欢快的节拍,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广阔的田野、有鸽哨的天空,他们内心的浪漫着实令人感动。晒着南疆土黄色的春日暖阳,嗅着淡淡土腥味的有机空气,我们和几百个席地而坐男女老少一起,静静地聆听乡村民间音乐人最真诚的心声。

当我从微信上看到新疆乐界“独行侠”谢博士正在阿克陶采风的消息后,立即给他打电话,邀请他一定来海尼且看看,如果这个专业人士看到我们农民打击乐手面露惊异的表情,我和村民们肯定会相视发出会心的一笑。

难忘的停电夜


(未完,全文共6487字,当前显示140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