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分析腐败原因找准治理对策不断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制分流和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属性中的不良现象也不可避免的在侵蚀我们的干部队伍,少数领导干部经不住考验,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个别干部玩忽职守、索贿受贿,用手中权利做交易,放纵违规,采取各种手段大量侵吞国家和集体财产,最后沦为腐败分子。所有这些已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严重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的形象。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个人利益驱动。市场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刺激了人们物求欲望的增长,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意识形态的强大约束作用维持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先公后私等传统美德逐渐弱化,使得一部分人物欲膨胀,形成金钱至上和商品拜物观念。在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中,个别领导干部在资产评估、转让、重组中利用职权大做手脚,侵吞国家和集体资产。同时,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承包经营,也为企业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有的行使用人自主权,违反组织人事纪律,任人唯亲;有的利用经营自主权,盲目决策,由厂长个人说了算;实行承包经营,只包盈不包亏,出现了“穷庙富方丈”;有的办暗厂、参暗股,由配偶、子女承包下属企业,承担企业采购供应,把国有企业的“肥水”流入“私人田”。通过贪污、挪用、行贿受贿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大发不义之财,严重损害集体利益,侵占群众利益。

二是廉政认识不到位。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于反腐败斗争,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往往把经济建设与廉政建设对立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廉政工作对立起来,出现了许多模糊认识和谬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难以避免,纠风整纪搞多了,会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为腐败是开展经济交往的润滑剂,是消除计划经济约束的催化剂;认为腐败的根源在于生产力不发达,只要经济上去了,腐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了;认为消极腐败现象是大气候决定的,别人搞,自己不搞,就要吃大亏。这些错误的观点,阻碍着企业反腐败工作的深入开展,侵蚀着少数领导干部的心灵,使一些人在工作和生活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思想滑坡、道德沦丧、行为失控,忘记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的原则和纪律。甚至有极少数领导干部成为企业的“蛀虫”,沦落为腐败分子。

三是对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首先是监督意识不强,有些党员干部怕报复、怕伤和气、怕招惹麻烦,不敢监督,不愿监督,不会监督。其次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对一些应该公开的厂务不公开,一般干部对一些敏感、重大的生产经营问题了解的甚少,想监督而又无能为力。一些党员干部汇报思想、报告工作不及时、不全面,有的只向主要领导汇报,而不向一般党员干部汇报,群众看领导是雾里看花。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只谈成绩,不谈缺点,不批评别人,也不愿别人批评自己。再次是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表现为主动监督少,被动监督多,不出问题无人问,出了问题踏破门,偏重事后调查,忽视事前防范、事中约束。以致个别干部钻了监督不畅的空子,成了无人监督的特殊干部,工作中随心所欲、违法违纪。

上述问题是当前反腐昌廉应当重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及原因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健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制度,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的认识


(未完,全文共4111字,当前显示1332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