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海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任务,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在产业结构、生产布局和企业组织等方面进行了多次大的调整,特别是从1956年和1992年起的两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上海的产业结构经历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综合性工业基地的转变,以及从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产业结构向第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的“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转型,对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工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形成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完成,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上海经济不仅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根本的变化,而且产业发展方向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确立了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导向,即以建设工业基地为发展目标。

(一)上海传统经济结构的特点

上海是中国传统的经济中心,据1949年统计,工业总产值34.34亿元[1],占全国的25%。其进出口贸易额和港口吞吐量曾占到过旧中国的一半,但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整个上海城市经济结构畸形,基础脆弱,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从产业结构来看,轻重工业产业结构比例不合理,轻纺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比重过小,工业发展所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基本依赖国外,国家工业化建设和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所需的冶金、机械工业等更为落后。以1949年为例,上海的三次产业构成分别为7.2∶47.1∶45.7,第二产业中,轻纺工业所占比重为88.2%,重工业比重仅为11.8%[2],从产值计算,生产消费资料的轻纺工业的纺织、面粉、卷烟、造纸、橡胶、皮革、肥皂、火柴这8个行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6%,冶金工业产值仅为0.32亿元,机械工业产值仅为1.78亿元,所占比重分别为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和5%,大大低于纺织和烟草等轻工行业,而代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仪表、电子、精密机械等行业则几乎没有。

从企业组织来看,全市工业企业除少数外商和官僚垄断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很小、生产技术落后。据1952年统计,上海全市共有工厂企业数25878家,平均每家工厂企业从业人员仅为54人,千人以上的大厂很少,规模最大的国营上海烟草公司有6395人,江南造船厂职工有4659人,而9人以下的小工厂多达15603家,占企业总数的60%,如181家上海私营钢笔厂中,职工9人以下的就有100户,其中无职工的14户,1―4人的42户,4―9人的44户,这些小私营企业遍布全市,很多工厂是只能进行简单加工、装配的小作坊、小工场,生产技术落后,相互之间没有生产协作关系,没有固定的专业方向和产品,许多行业前后生产差别很大,相互不配套。

从城市产业布局来看,由于上海的发展,基本上是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主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心城市,因此,在城市空间上,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中国政府、英美联合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一市三治”的状态,并由此形成了上海产业空间的畸形状况:全市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城市发展规划,各种市政设施相互不兼容配套,而工业主要为外国资本,特别是英美资本所开设,主要集中在租界范围,人口和工业产业过度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两岸,如上海的纺织业,90%集中在上海市区,市区则集中在杨浦和普陀两区,对上海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

(二)工业基地战略方针的确定


(未完,全文共4928字,当前显示148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