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的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是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青少年犯罪呈现所犯罪行严重;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还有的形成犯罪集团等主要特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仅靠一个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预防网络,广泛动员各界力量,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社会都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加。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防范和治理。因此,本文就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等方面作点探讨。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

1

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但也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

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1]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青少年犯罪呈高发态势

以苍南县为例,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受理150至200件之间的法律援助案。在这些案件中,刑事案件占多数,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占绝对多数。近三年来的基本情况是:2005年共受理刑事法律援助案114

2

件,其中青少年101件,占88.6%。2006年共受理刑事法律援助案167件,其中青少年156件,占93.4%。2007年受理刑事法律援助案193件,其中青少年174件,占90.16%。这三年的法律援助案表明,青少年仍然是刑事犯罪的主要对象。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2、所犯罪行严重,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社会危害性极大青少年的犯罪类型经常表现为杀人、抢劫、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比如,据报道,去年上海市一名17岁的少女因母亲对其管教太严,竟用刀将其母亲砍死。2007年初,广东省某县一所中学的两名学生因不满老师的耐心规劝,居然动手“修理”了8名老师长达1小时,造成2名老师下鄂骨折,一名怀孕女教师险些流产。

3、青少年犯罪中暴力倾向日益明显


(未完,全文共7446字,当前显示1476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