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如何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研究

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状况。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证明了党的十七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也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应的结构调整和改革深化,是我国经济正在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未来应对后危机时代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使我国经济实现均衡、可持续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功实现这次新的转型。

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出现重大变化的客观要求

为了从全局和战略的层面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经和正在发生哪些重大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社会总供求格局的根本性变化要求经济发展方式相应转变并为之提供了条件。进入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绝大部分商品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国内资金也由总体上不足转变为总体上剩余。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由过去主要受供给因素制约转变为主要受需求因素制约。社会总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以追求数量和速度为重要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却没有转变,这必然导致经济在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因需求相对不足而出现周期性收缩。1998年—2000年和2008年以来两次发生社会总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趋势,虽然直接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我国出口大幅度下滑,但也暴露出我国经济在需求相对不足成为主要矛盾的大背景下存在的缺陷。一是过分依靠国外需求,因而易受外部因素冲击,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不够;二是与生产、供给能力的高速扩张相比,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滞后,只得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制造业产品供给过剩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并存,社会总需求不足与广大中低收入群众对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得不到应有满足并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投资(储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制造业与服务业等结构进行重大调整。


(未完,全文共6585字,当前显示1003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