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中华慈善日”与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七条规定。“每年的9月5日为‘中华慈善日’”。设定慈善日,为群众性慈善活动的开展,全民公益慈善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平台。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也最终将取决于公民慈善意识的养成。慈善意识是影响慈善事业发展最深层的因素,而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瓶颈”就是人们的慈善意识淡薄。慈善意识是一种“捐款捐物给需要的人”的自觉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反映是出自“对人类的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提高公众慈善意识,培养公众慈善观念,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已成为一项十分必要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当前我国公众慈善意识的现状

从目前情况看,通过国家积极倡导公益慈善活动,大力宣传公益慈善文化,全民慈善意识得到了不断增强,但无论从慈善的规模还是慈善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地位来看,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政府层面的推动,民间慈善的潜力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最终依靠的还是全民慈善行为,而不是少数富人的慈善行为。当今社会慈善捐赠的发展趋势也是公众的个人小额捐赠构成慈善捐款的主要来源。慈善的价值和意义并不在于一个人捐款的多少,其深层意义在于对慈善理念的追求和道德品格的实践,它为有爱心的人提供了一个奉献的平台和机会,这才是慈善的真谛。

在我国,有许多慈善活动发生于政府的引导,是组织策划下的慈善活动,这并不能凸现现代慈善活动自觉、主动、日常化的特点。现代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不是“被要求”的特意表现,而是日常生活的一般构成要素,是“人人有能力时帮助人人,人人遇灾难时人人帮助”的自觉理念。所以若尽从这一角来看我国公众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差距不言而喻。

二、公众慈善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1、传统人际的关系,阻碍公众慈善意识的形成。主要是我国慈善事业起步晚,发展慢。民众长期受伦理理念的影响,几乎还没有形成慈善文化意识。在大多数人心中基本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认识,血缘家庭基础上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亲戚帮亲戚、熟人帮熟人的基本互助模式又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宣传力度,但这种传统的人际关系却导致公共的慈善观念在公众中难以得到培育,观念根深蒂固,使得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受到阻碍。

2、诚信的缺失,削弱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如果人们相信慈善机构能够把他们所捐献的钱真正用于他们所关注的对象上,他们会更积极地为慈善事业捐款。但近年以来,我国慈善届丑闻频出,民众对慈善机构的管理不完善,慈善基金的运作过程不透明,缺乏有效的监督等方面颇有微词,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慈善意识的培育,从而减少了人们的捐助行为。导致了公众对其不信任,从而削弱了公众慈善意识的培育。


(未完,全文共3569字,当前显示1144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