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漫谈汉语言学中轻声与声调的区别

近世纪以来,汉语中轻声的作用以及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甚至有人竟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否在汉语言学中立轻声为第五声调”。我们姑且暂不对其加以否定,通过以下分析对这一论点的假说即可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轻声与声调的概念

在汉语学中,轻声与声调有着严格的定义,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一)轻声的定义

1.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

“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厉为民,2006)。赵元任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

2.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

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地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如现行高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

3.轻声与轻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不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

(二)声调的定义

1.声调是超音段音位,声调也叫字调

声调是指贯穿于每个字音的能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形式,它属于超音段音位。汉语的一个音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也叫字调。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起着区别字义的作用。例如:“花”与“华”,“统治”“同志”“通知”与“统制”,“即使”“及时”“记事”“技师”“集市”与“基石”,“实际”“世纪”“事迹”“诗集”与“史记”等在口头上的区别都是由声调的不同来体现的。

2.声调分为四声

南北朝时期声调是以平、上、去、入为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也是有四个声调,普通话的这四个音调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但不是平、上、去、入,而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声调。古今声调演变的规律主要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3.声母韵母的变化导致了声调的演变


(未完,全文共2562字,当前显示82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