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

摘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普遍存在教育教学与学生就业去向之间的割裂问题,学生往往缺乏学科信仰和专业认同,教育者亦未有努力坚持学科内核的自觉意识。在整体论思维指导之下,有助于凸显行政管理的“公共性”根本属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行政管理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框架,梳理其人才培养的协同关系和运作机理。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才协同培养;整体论;公共性

1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从20世纪8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恢复以来,其人才培养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的同时也普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和边缘化;学生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初衷偏离较大;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过分偏重非专业优势的其他学科知识;专业认同意识低,对专业理解难以深入;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欠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彰,学生就业整体处于进入壁垒很低而退出壁垒较高的尴尬境地等等[1-2]。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科信仰、专业认同、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也使这种飘忽的、碎片化的、名实不副的专业形象不断传播扩散于社会之中,从而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市场认可度、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也阻碍了一个学科存在于这个社会系统中所被赋予的独特使命和责任的实现,甚至影响到学者们参与社会变革的话语权的发挥。

2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初探

究其原因,以上问题之所以出现,一方面是行政管理学生在国家公务员的入口考试中没有优惠通道,大多数高校即在广义行政管理的理解之下向企业方向拓展,在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上不得不做出妥协来增补部分企业类课程,为学生的不确定的就业未来提供职业技能准备,最后导致专业使命和定位不明不显,学生认为所学与职业发展去向存在很大偏离。一些高校“采用‘公共行政+企业行政’的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3]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表达。从表面来看,这种人才培养定位无可厚非,也具有其合理性,毕竟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比例并不低。然而,这种来自不同学科的课程简单组合成的知识体系是否真正融入了行政学的核心知识和价值,是否实现了行政学的学科使命和价值,是否体现了教师对行政学的独特性和合理性的自觉意识和认同感就不得而知了。从期望为学生提供实用的企业岗位技能的初衷和教学计划上的课程名称来看,在操作层面上基本是在还原论思维下的简单化相加,除了开设以行政学作为主体包括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原理性课程以外,更愿意由企业管理教师来讲授更为纯粹的企业管理领域知识以弥补行管专业本身难以为学生创造比较理想对口的就业环境的缺憾。这种权宜做法可以理解,但是,很多学生四年学习之后仍然对行政管理的概念模糊,没能理解这些分散的课程在行管知识体系中的价值,这样的课程设计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对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助益寥寥,另一方面又不足以满足企业的专业化岗位需求,两个发展路径没能从理念上统摄起来,也没有通过课程真正坐实其能力需求,这样的人才培养回避了行政学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治理过程中理应承担的智力支持角色和重任,也难以体现在社会治理中现代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真正需求,也无怪乎行管学生永远地心痛表达———理论与实践脱节,在无法将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就业对接的根本性压力之下,学生的学科立场、专业认同和专业精神无暇顾及也就不难理解。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未完,全文共4662字,当前显示1451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