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当前应对三农问题创新实践

中国当前的三农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的大问题。笔者作为离职后回农村第二次创业的县级干部,对此已作了一些新的探索和实践,今整理成文。

一、三农问题的探索和对策

中国有八亿多农民,是一个农业大国,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为了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全国农村实行小岗村农民试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这种生产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产品由不足到富余,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笔者把这次生产关系的改变称之为中国农村的第一次飞跃。三十多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华西村回村任职干部吴仁宝以及三元朱村有组织领导能力的村干部王乐义等,他们带领村民走股份制集体致富的路子,建成了天下第一村,并兼并周围村庄共同致富;另一种是像小岗村一样个体分散经营,只能解决温饱而不能解决致富。到2003年,小岗村民人均收入还没有超过2000元,这被人们说为“起了早五更,赶了大晚集”。纵观全国农村的发展,后一种还占绝大多数。就拿我们山亭区北庄镇所辖十八个行政村来说,目前没有一个村有集体经济,只有个别的村干部有自己的小工厂,且规模较小,效益一般。如果农村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小康社会怎么实现。但还有一种事实不可否认,即三十多年来,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农民的素质也有所增强。如果再继续沿用这种模式,是否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和值得深思的问题。

党中央非常重视三农问题,把它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多年都发了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三农的政策措施。前几年又取消了农业税,实行了粮食直补、购买农机具和家电优惠等一系列措施,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笔者认为,小岗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使命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农村的发展必须走农业集约化和工业兴村之路,再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已不适应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科学种植及当前经济发展国际化的要求。因此,必须走农业集约化经营、工业兴村之路,以实现农村的第二次飞跃。实现第二次飞跃关键是选配好村书记,那么村书记从何而来呢。一是从内退、退休的科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中选任。40年代后和50年代后的各级退休和接近提前离岗内退的干部,年龄在60岁左右,他们大多身体健康,处于二次创业的最佳时段。他们受到毛泽东时代的培养教育,他们对党忠诚,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多能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有深厚的家乡情结。他们不图名利,只愿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回报乡梓;他们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像刘华清建言为家乡通高速公路,毛致用为本村作顾问谋发展,杨善洲为家乡义务植树二十多年死而后已,吴仁宝建成了天下第一村,这都是典型的范例;二是从现在各级下派帮扶包村的干部中挑选科级以上有领导经验的干部任村第一书记,由现在的虚职变为实职,任职时间五到十年;三是有能力的第一书记也可以跨村任职,但被跨村必须配一名科以上干部为第二书记,以便智力资源共享,齐步发展。


(未完,全文共3760字,当前显示124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