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三农问题的制度改革思索

“三农”问题的根由何来。从表层上看,是缘于农产品价格提高空间的缩小,非农产业增长缓慢,农业结构失衡等因素。但进一步分析,这些表层因素只是某些制度安排下的必然反映,并通过农户经济行为的传导,最终体现为“三农”经济的运行绩效和结果。其流程为制度基础(深层因素)一行为抉择(表层因素)一运行绩效(经济效果)。因此,三农问题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从根源上讲,是由于制度创新的弱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政策效应递减,从而制约了三农进一步发展壮大,进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转。

一、三农问题的根源

(一)诱致性制度变迁对农民收入的推动作用减弱1979年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的制度变革过程。政府逐步承认了农民对剩余产品的索取权,在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农户长期以来压抑的积极性。农户成为农业生产、投资、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基本单位,成为相对独立的农业经济主体,市场机制在配置农村资源的基础作用得到初步发挥。但是,随着农村市场环境的变化,在诱致性制度变迁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暴露了不少弊端,其效用在不断减弱。①土地占有规模狭小,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商品率的提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客观上不利于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②生产经营方式分散,极低的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存在尖锐矛盾③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影响农户的长期经营行为。产权制度的残缺,其结果,一是不利于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和市场化,不利于土地向农业技术能手集中;二是对土地使用由于缺乏长期预期,不利于鼓励农户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④乡镇企业受制度变迁的影响较大。由于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相对单一,企业产权制度始终不完善,政企不分,管理混乱,产权不能合理流动和配置效益欠佳,企业机制渐趋僵化,持续发展能力不够。加上加人w叮o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国民待遇的实施,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挤压下,乡企面临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二次创业上创新思路,放弃原有的发展模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未完,全文共2865字,当前显示878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