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有关恩施的三农问题研究

一、关于“三农”问题的本质

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合称三农问题,有人把三农问题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其实,三农问题不是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归结起来是一个问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穷”。这不是本人的新发现,小平同志早在1985年就一语道破天机。邓小平同志于1988年5月25日在《思想更解放一些,改革的步子更快一些》一文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1]。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大家想一想,如果农民都富裕了,过上了小康生活,还有三农问题吗。

穷不是三农问题的本质,而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中存在的一种历史现象,是三农问题在农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上的集中反映。穷有穷的原因,穷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最关键的原因是什么呢。理论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讨论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要找到三农问题的“穷根”。这样,才好问病开方,对症下药。不然,不但治不了病,还会加重病情,既使不加重病情,也会延误治疗的时机。

笔者认为三农问题是因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安排造成的,是经过长期形成和演变的结果,是我国特有的。从最初的以土地问题为主到改革前的粮食问题为主,再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农民负担问题,现在已经演变成一个包括农民就业问题、城乡差距问题、农民负担问题和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等在内的综合性问题。三农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农村的发展、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党的执政基础,我们必须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认识、分析和研究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之外来进行,通过多予、少取、放活等多种途径来实现,要有城乡统筹观念、全局意识、长期眼光和战略思维,要坚持可持续的、统筹兼顾的、和谐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需要共同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总的来说,对于三农问题而言,广大农民是主体,土地制度是根本,增加收入是目的,扩大就业是途径,城市化是出路。

二、恩施自治州“三农”问题现状

恩施自治州是农业大州,位于湖北省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唯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的地区,所辖六县二市均被国务院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州有88个乡、镇、办事处,2462个村,国土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0万亩(水田108万亩);总人口380万,其中农业人口329.47万。州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海拔高低悬殊,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生产力十分低下,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民人均收入仅1500元,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大。

近几年来,全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努力,狠抓了特种蔬菜、魔芋、草本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和瘦肉型猪以及以山羊、菜牛为主的草食性牲畜的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生产全面增长。2000年全州农业总产值实现76.4亿万元,全州又有8.67万人越过了温饱线,贫困人口下降到农村人口的2.3%。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经济受全球化的影响将进一步加深,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作为温饱刚刚解决的恩施州如何进一步大胆开拓,开展“二次创业”,实现温饱向小康的跨越,是一个沉重而艰难的课题。


(未完,全文共6392字,当前显示1497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