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高手,超级方便的公文写作神器! 立即了解


剖析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对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时期,为了解决三农问题,党的领导核心都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主张,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本文现就三个领导集体破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思路、主要措施及所取得的成就作回顾与总结,希望籍此加深对三农问题的科学认识。

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搞活农村,调动农民积极性,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基础性贡献。改革开放初期三农问题面临的形势。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己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现代化,而在这一时期,我国三农问题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首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民经济已频临崩溃的边缘,农村、农民处于极端困苦之中,当时农村有2.5亿人口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其次,农业生产中大集体的生产机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严重束缚了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再次,以粮为纲的农业经济结构极不合理,当时,我国农村经济局限于农业,农业偏重于粮食生产。农业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情和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出发,深刻认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措施

(1)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因此,改变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党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重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几年里,我国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80年代中期就基本解决了主要农产品的供给问题,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这一成就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壮况,邓小平认为。“农业翻番不能只靠粮食,主要靠多种经营”[1](p23)农村工作有一个因地制宜问题,“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1](p238)。邓小平的这种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单一农业观念,确立了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各业相互促进的大农业观念,为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指明了方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央决定将调整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执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的方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显现了丰硕的成果,仅几年时间,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而丰年有余,农业方面的内部搞活取得了显著成效。

(3)发展乡镇企业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也由此引起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如何解决农村剩余人口问题,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邓小平认为:农村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p213—214)他说: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如果说在这个问题上中央有点功绩的话,就是中央制定的搞活政策是对头的。”[1](p251—251)事实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党中央对发展乡镇企业给予了政策、贷款、税收、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使乡镇企业以每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从而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的新局面。


(未完,全文共7191字,当前显示1490字)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


温馨提示

此文章为6点公文网原创,稍加修改便可使用。只有正式会员才能完整阅读,请理解!

会员不仅可以阅读完整文章,而且可以下载WORD版文件

已经注册:立即登录>>

尚未注册:立即注册>>

6点公文网 ,让我们一起6点下班!